皖麦48(安农98005)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育种组选育,育种人马传喜,亲本组合为矮早781/皖宿8802。1992年配制杂交组合,后代经衍生系统法选育,1998年稳定成系。1999年参加安徽农业大学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2000-2002年参加安徽省淮北片春性组区试,2001年-2002年参加安徽省淮北片春性组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和国家黄淮南片大区区试。2002-2003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大区区试和生产试验。2002年7月30日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弱春性,株高80cm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熟期同“豫麦18”。一般亩穗数35-40万,每穗30-40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长芒,白壳,白粒,粉质。较耐旱,抗高温,灌浆快,落黄好。中感叶锈病、条锈病和白粉病。2000-2001年和2001-2002年参加安徽省淮北片春性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467.3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4.6%;2001-2002年安徽省淮北片春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3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2.95%,居供试品种第1位。2001-2002年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476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8.8%,达极显著水平,居供试品种第3位,在各点的产量位次均较居前,适应性好。1999-2000年安徽农业大学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田样品,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安农98005面团稳定时间1.0分钟。2001-2002年安徽省生产试验7点混样,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容重790g/L,粗蛋白11.23%,湿面筋23.3%,沉降值13.0ml,粉质仪测试吸水率54.0%,形成时间1.4min,稳定时间0.9min,软化度142F.U,最大抗延阻力165E.U,延伸性16.3cm,面积38.4,属弱筋小麦。
该品种适于沿淮及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以饼干专用小麦为生产目的,应选择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地块,特别是安徽省沿淮地区的怀远、颖上、凤台、阜南、霍丘、淮南、凤阳等县(市)稻茬麦田,以及淮北北部萧县、砀山、灵璧等县的黄泛区沙土地带。
栽培规程1、播期、播量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每亩基本苗15~18万左右。沿淮撒播麦田可适当加大播种量。2、田间管理亩产400-500kg田块,一般亩施纯氮15kg,五氧化二磷5kg,氧化钾10kg。氮肥基肥占70-80%,返青拔节肥占20-30%。调节肥水,使越冬时主茎要有5~6叶1心,单株分蘖2~4个,次生根5~7条,群体茎蘖数60~80万。返青期,对于瘦地、晚麦、弱苗,应早施重施返青肥。对于冬前群体发展较大的高产田,一般少施或不施返青肥,以控制无效分蘖,避免群体过大,造成后期倒伏和病害发生。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喷施矮壮素或壮丰安。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期,对弱筋小麦生产地区和田块不施拔节肥。淮北地区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常遇春旱,应及时进行春灌。在生育后期常出现干热风,因此,要浇好扬花、灌浆、麦黄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保证顺利灌浆,提高品质。而在降雨量较多的沿淮地区,则应疏通排水沟,排除地面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根系早衰、叶片早枯。在小麦生育后期,缺磷麦田可喷施磷酸二氢钾。3、病虫防治播种期用辛硫磷等拌种,可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危害;用多菌灵胶悬剂拌种,可防治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对群体过大、偏施氮肥和雨水多、田间湿度大麦田要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白粉病。在小麦返青拔节期用5%的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田间白粉病发病率达10%以上的,应每亩用15%粉锈宁进行控制。沿淮地区在小麦开花期,喷施25%的多菌灵可防治小麦赤霉病。4月中旬至5月上旬,小麦穗部蚜虫数量较大的,可用吡虫啉进行防治。4、收获、储藏在安徽沿淮地区,在小麦收获期常遇降水,应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收获,以免连阴雨引起穗上发芽,降低小麦品质。收获后的小麦应曝晒扬净,使其水分降至12.5%以下时再趁热进仓。
(来源:安农大农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