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草灵脂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草灵脂 |
拉丁名 | Cǎo Línɡ Zhī |
英文名 | |
别名 | 岩兔屎、岩鼠粪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喜栖于半潮湿的海拔较高的山坡灌丛中。穴土而群居,昼夜均活动。食物主要为莎草科与禾本科植物的茎叶。分布云南、四川、湖北、山西、甘肃、陕西、青海、西藏等地。产四川。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四川中药志》 |
更多 | 为鼠兔科动物西藏鼠兔的粪便。全年可采。粪便多堆集于洞口。收得后,筛净泥土,拣去砂石,晒干。 |
《中药大辞典》:草灵脂
拼音注音
Cǎo Línɡ Zhī
别名
岩兔屎、岩鼠粪(《四川中药志》)。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鼠兔科动物西藏鼠兔的粪便。全年可采。粪便多堆集于洞口。收得后,筛净泥土,拣去砂石,晒干。
生境分布
喜栖于半潮湿的海拔较高的山坡灌丛中。穴土而群居,昼夜均活动。食物主要为莎草科与禾本科植物的茎叶。分布云南、四川、湖北、山西、甘肃、陕西、青海、西藏等地。产四川。
原形态
体形相短,体长约14厘米。头部长而狭,耳廓短而圆。上唇纵裂。吻部两侧有发达的触须。四肢短小。后肢比前肢略长,无尾。身体背面暗灰褐色,毛基暗灰色,中段黄白色,毛尖黑色。耳背黑色,内为棕黑色,耳缘具明显的白边。腹面色浅,毛尖黄或白,毛基为暗灰色。四足背面浅黄,掌面被深褐色密毛。头骨狭长,腭孔与门齿孔合而为一。
性状
干燥粪便呈圆形或略呈长椭圆形,直径4~5毫米。外表棕褐色,粗糙。破碎后仍棕褐色,有多数植物纤维及其它未消化物质。陈久者无甚气味,新鲜者微臭。以粒大、均匀,无破碎、杂质者为佳。
性味
《四川中药志》:"苦咸,温,无毒。"
注意
《四川中药志》:"血虚及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四川中药志》:"通经、祛瘀。治月经失调,产后腹痛,跌扑损伤及瘀血积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研末。
复方
①治血瘀经闭及产后腹痛:草灵脂配蒲黄等量,研末。黄酒送服。
②治跌打损伤:草灵脂、当归、红花、赤芍、桃仁。煎水服。
③治胃寒疼痛:草灵脂、炮姜。研细末,分数次,温开水送服。(选方出《成都中草药》)
备注
四川地区还以金龟子科动物小青花潜幼虫的干燥粪便作草灵脂使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