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分析蜕壳不遂的原因时多以苗种质量、苗种体质为主要关注点,其实对出现顶壳、拉脚现象的池塘特点的深入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分析了河蟹第一次蜕壳过程中顶壳、拉脚现象背后隐藏的六大池塘管理漏洞。
文/图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志国郑红金
截至3月底,南京高淳、安徽宣城等地河蟹第一次蜕壳逐渐进入尾声。然而从3月25日开始,许多池塘陆续出现了河蟹顶壳、拉脚等蜕壳不遂现象,很大程度影响了河蟹早期的成活率。大家在分析蜕壳不遂的原因时多以苗种质量、苗种体质为主要关注点,其实对出现顶壳、拉脚现象的池塘特点的深入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池塘管理方面的漏洞不容忽视。
一、投料随意,营养全面性难以保证
许多养殖朋友感觉早期水温低,河蟹活动性弱,吃食少,往往2-3天喂一次料,如遇阴雨天气,则4-5天甚至一周才喂一次料,很容易导致河蟹早期体质偏弱、营养积累不充足,尤其是规格偏大的河蟹,这也就是出现顶壳、拉脚症状的多是大规格河蟹的原因之一。同时许多养殖朋友早期投喂的饵料多以豆粕、菜饼等植物性饵料为主,搭配一些颗粒配合饲料(或者自配料),不但营养全面性无法保证,其饵料的消化吸收率也是很低的。
河蟹顶壳
二、忽略了内服保健的重要性
早期河蟹摄食量少,如何确保河蟹摄入的有限饵料得到充分吸收利用,加快其营养的积累,其实加强内服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案。经笔者调查发现,70%的养殖朋友对于内服保健并不重视,认为内服不仅麻烦,而且效果不显著。事实上,只要掌握一定的内服原则与方法,内服效果是很明显的。一壳前,内服原则以助消化、强体质、平衡集中蜕壳为根本。内服要按疗程进行,一般一个疗程不低于7-10天。
三、一壳前盲目投放过量螺蛳
经笔者走访调查,许多养殖朋友习惯清塘后引进螺蛳(一般在放苗前),因为放苗前的螺蛳价格比较低。正是由于这种低价格的吸引,许多养殖朋友往往一次投放螺蛳过多,就笔者了解的情况,最高者的螺蛳投放量可达1000斤/亩,而且全部投在池塘环沟内(早期坂田没有上水)。螺蛳投放过量,不但导致池塘水清、水难肥,池塘营养缺乏;而且水体过清,青苔也会大量滋生,进一步加剧池塘营养的消耗。水体过清对于蜕壳期的河蟹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水体过清,可供河蟹吸收利用的营养少(尤其是矿物质);另一方面水体过清,如遇下雨、大风、降温等不良天气,河蟹的应激反应就会增大,时间久了体质也会减弱,出现顶壳、拉脚的几率大幅提高。
蟹塘投放的螺蛳
四、虫害暴发
早期农家肥(鸡粪、猪粪、菜饼等)的大量使用,导致蜕壳期许多池塘虫害(主要是枝角类、桡足类)泛滥。虫害过多,不仅大量吸收水体矿物质(而矿物质正是河蟹蜕壳必须的营养元素),导致水体过清或者白浊;而更为致命的是虫害对水体溶氧的严重消耗,更是对河蟹蜕壳雪上加霜,极大影响了河蟹的蜕壳成功率及翻倍率,出现顶壳、拉脚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对早期水草管控不及时
河蟹一壳期间,许多池塘的伊乐草长势过旺甚至长出了水面,导致水清、水体pH值过高。长时间水体pH偏高,极易引发河蟹鳃水肿、发黄,严重的出现黑鳃症状,这也是许多蟹塘出现顶壳、拉脚的河蟹鳃部水肿、发黑的主要原因。
对水草管控不及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位控制不得当或水位提升过快;过量使用氮肥,导致伊乐草茎叶生长过快;在水草生长的早期不注意壮根。
水草长势过旺
六、极端天气不注意抗应激
今年河蟹一壳期间遭遇了连续一周(3月18日-3月24日)的降雨、降温,对蜕壳期的河蟹、青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青虾,出现了大范围的蜕壳不遂、伤亡现象,河蟹也出现了顶壳、拉脚症状,应激过大也是很重要的诱发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河蟹出现顶壳、拉脚等蜕壳不遂现象,除了与苗种质量、苗种体质有关外,与池塘管理的精细程度也是息息相关的。池塘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都会影响河蟹一壳的蜕壳成功率。
以上六个方面的河蟹养殖池塘管理问题,希望各位养殖朋友能够引起重视,尤其在饵料投喂及内服保健方面,多投喂优质高蛋白(40%蛋白含量最佳)配合饲料,同时平时多加强内服保健,快速恢复河蟹一壳后的体质,加速其营养积累,为应对即将到来的二壳、三壳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