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迅速掌握台湾泥鳅繁育技术要从三方面着手

时间 : 2023-09-08 01:41:29 投稿人 : Brycen 点击 : 加入收藏

一、亲本培育

迅速掌握台湾泥鳅繁育技术要从三方面着手 | 淡水养殖

亲鱼是指性腺成熟并能用于人工繁殖的种鱼。通过强化培育可获得优良的泥鳅亲鱼,是泥鳅人工繁殖决定性的物质基础。整个亲鱼培育过程都应围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使亲鱼性腺向成熟方面发展而进行,是泥鳅人工繁殖中重要的技术环节。通过对亲鱼的强化培育,使其体质增强,性腺发育良好,达到人工催产的要求。

亲本培育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亲本培育池的准备;

(2)亲本放养密度的确定;

(3)亲本培育池水质的控制;

(4)亲本营养需求;

(5)亲本产后护理。

1、亲本培育池条件

位置: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开阔向阳,交通便利;靠近产卵池、孵化设备和鱼苗池。

面积:以1~3亩的长方形池塘为好,便于饲养和捕捞。太小,水体稳定性差;过大,水质不容易掌控,且由于亲鱼过多,往往只能分批催产,多次拉网捕鱼引起亲鱼应激会影响催产效果。

水深:池深1.5~2m,正常水深0.5~0.8m。

底质:池底、池壁平整结实。池底保持10cm左右淤泥,以保水、保肥,同时为泥鳅提供躲避不良环境之场所。

池塘清整:挖除池底过多的淤泥,维修加固池埂,清除杂草,每年清池消毒。消毒一般多用生石灰,用量75~150Kg/亩,漂白粉也是常用的消毒剂。

2、放养密度

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作为泥鳅亲鱼,最好选择3龄以上,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活力强、无伤残、鳍条完整的个体。雄鳅要求体长15~20cm,体重12g以上,而雌鳅要20g以上,最好能达到40~60g。选择亲鳅的同时要注意雌雄比例,雄鳅要多准备一些,一般♀∶♂=1∶2~3。

泥鳅亲鱼培育应采取专池单养方式。放养密度控制的原则是既能充分利用水体,又能使亲鱼生长良好、性腺发育充分。一般每亩放养100~150Kg为宜,最多可投放200Kg。放养的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当随着培育池条件、营养状况及技术状况合理调控。

3、水质要求

泥鳅喜肥水,看水施肥是保持水质的关键。亲鱼放养前,应先施好基肥,一般施基肥300~500Kg/亩;放养后,应根据季节和池塘具体情况施追肥,追肥以“少施、勤施、看天、看水、看鱼施肥”为原则,使水色为黄褐色或绿褐色,水质保持肥、活、嫩、爽,并调节池水中性或微碱性。另外,一定要施用发酵好的熟肥,切忌施用生肥。

泥鳅亲鱼培育各阶段水质要求简述如下:

产后培育:泥鳅是分批产卵鱼类,整个夏季都可以产量,产卵期天气较热,产后亲鱼体质较差,耐低氧能力差,容易泛池。因此要根据天气和池水水色变化,看水施肥,做到少施、勤施、分散施,同时多加新水,勤加新水,使水质保持肥、活、爽。

秋冬培育:入冬前要适当加强施肥,保持较肥水质,同时多投喂精料,并适时适量换水,使亲鱼在入冬前积累较多脂肪,以利于来年性腺发育。

春季强化培育:开春后,换掉一部分池水,并适当增加施肥量,以利于水温提高,快速肥水。

产前培育:临近产卵季节,亲鱼性腺发育良好,对溶氧要求较高,应保持水质清新。因此催产前15~20天,应少施或不施肥,并经常冲水,以防止泛池,同时促进性腺发育。

4、营养需求

泥鳅亲本可投喂水蚯蚓、蚯蚓、蝇蛆、禽畜下脚料、鱼粉和豆粕、麦麸等,适当添加酵母粉和维生素。也可以投喂亲本专用配合颗粒饲料,并适当配以浮萍和切碎的菜叶等植物性饵料。投喂饵料质量和数量应根据水温变化及时调整,在水温15~17℃时,饵料中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0%左右,植物蛋白含量在30%左右,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6%;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饵料中动物蛋白质含量和投饵量。在水温20℃左右时,饵料中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20%左右,植物蛋白含量在20%左右,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5%~7%;在水温25℃左右时,饵料中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30%左右,植物蛋白含量在10%左右,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6%~8%。泥鳅亲鱼培育过程中,应加强施肥,保持水质保持肥、活、爽,使池中有较多的生物饵料。泥鳅夜间摄食比较活跃,白天的投饲量占日投饲量的25%~30%,夜间占70%~75%。具体投饲量还应根据天气、水质、水温、溶氧等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5、亲本产后护理

亲鱼产卵后的护理是生产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工作。因为亲鱼在催产过程中常常会受伤,如果不给予很好的护理,将会造成亲鱼的死亡。

亲鱼受伤的主要原因有:捕捞亲鱼网的网目太大、网线粗糙,导致亲鱼鳍条撕裂,鱼体擦伤;捕鱼操作不规范造成鱼体受伤;水温高、运输时密度大、路程远造成缺氧损伤;催产过程中亲鱼跳跃或撞到池壁上受伤。因此,整个催产过程中必须小心操作,避免亲鱼受伤。对于受伤亲鱼,要及时处理,加强护理,以减少产后亲鱼的死亡。

产卵后亲鱼的护理:首先要把产卵后过度疲劳的亲鱼放入水质清新的池塘里,并精养细喂,让它们充分休息、快速恢复体质,以增强对疾病抵抗力。对于受伤的亲鱼,应根据受伤程度给予伤口涂药或注射抗菌药物。亲鱼轻度外伤的可以选用下列药品涂擦伤口:高锰酸钾溶液、磺胺药膏、青霉素药膏、呋喃西林药膏等,以防伤口溃烂或长水霉。受伤严重的亲鱼,除涂擦消炎药物外,还要注射磺胺唑钠、兽用青霉素等。受伤非常严重的亲鱼作淘汰处理。

二、催产孵化

1、亲本来源

最好直接从具备苗种繁育资质的单位购买。为降低成本,亦可购买上述单位的后备亲本,进行一定时间的强化培育。

亲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泥鳅苗质量,应选用体形端正、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的泥鳅,体长15~20cm,体重30~50g。雌泥鳅要腹部膨大,有弹性,将其肚皮向上,颜色微红,有透明感,用手抚摸,肋骨明显;雄泥鳅选个体较大的,要求胸鳍追星明显,在生殖季节可挤出白色精液。

2、成熟亲本的选择

泥鳅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一般一冬龄成熟,但两冬龄用于繁殖更好。其产卵期在长江流域在4~8月,其中5~7月为盛期。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开始自然繁殖。泥鳅多次产卵,每次历时4~7天。多次性成熟。

本地泥鳅的雌雄个体外形的差异较大。雄泥鳅一般个体较小,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隆起,胸鳍较大,前端尖型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在生殖期胸鳍追星明显,腹部扁平。雌泥鳅较大,背鳍末端两侧没有肉质隆起,产过卵的(即经产雌鳅)在腹鳍上方的体躯有对称的白色斑点,未产卵者没有。雌泥鳅胸鳍较小,呈椭圆形腹部膨大色泽略带透明的粉红色或黄色。

TW-6台湾龙鳅当年即可性成熟,并可作为亲本使用。

TW-6台湾龙鳅的雌雄个体大小相当,几无差异。

3、雌雄比例

一般要求雌雄比为♀∶♂=1∶2,如雄性不足,比例可降为1∶1。雌鳅胸鳍比较短,鳍的前端较圆钝,呈扇形,静止时鳍条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雄鳅胸鳍比较长,前缘尖端向上翅起。

如果在全人工繁殖的条件下,雌雄比例可为♀∶♂=3∶1,因为雄鱼可产生大量的精子。但是,泥鳅亲本个体小,不能挤出精液,且粘滑不易捕捉,若杀雄鱼取精液则工作量太大。因此在大规模生产中还是多采取半人工催产的方法,让其自然产卵。

台湾龙鳅亲本雌雄比例一般为♀∶♂=3∶1。

4、催产时间

人工催产的时间比自然繁殖的时间稍晚一点,长江流域一般4月上旬开始,水温在20~25℃,也可在家鱼人工繁殖中同时开展。此时,如果池塘养殖的泥鳅吃食量突然下降,多表明性腺已经成熟,可以催产了。

自然条件下,泥鳅的发情时间一般在清晨,上午10:00左右产卵结束,根据效应时间来推算和确定注射时间,使发情、产卵的时间与自然条件的节律相一致,以期达到更理想的繁殖效果。

5、人工受精

人工催产的泥鳅可以让其自行产卵受精,也可以进行人工受精,由于泥鳅是分批产卵的,卵常常被亲本吃掉,因此自行产卵的受精率往往不高,获得的卵也不多。而采用人工受精的方法,则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其缺点就是劳动强度大。注射后的亲泥鳅为便于人工授精,雌雄分别放入培育池中两个网箱内,观察发情产卵,适时进行人工授精。

人工受精的关键是要掌握适时受精,要推算效应时间,效应时间主要受水温的影响。水温20℃左右时,效应时间18小时以上;水温25℃以下时,一般12-14h;水温25℃左右时,为10h左右;水温28-32℃时,为6~8h。

在效应时间临近时,要注意观察,及时检查,如发现雌雄追逐的厉害,尤其是雌雄泥鳅呼吸急促,并从肛门中排出气泡,则说明发情高潮已经来临,此时挤压雌鱼腹部,有金黄色的卵粒流出,将卵子和精子挤入磁盆中,并用羽毛搅拌,数秒后加入少量千分之五的盐水,以增加精子的活力,达到充分的受精,接着可将受精卵撒在事先准备好的鱼巢上,放入孵化池中进行孵化。

在全人工孵化方式下,采用人工授精方式。但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意味着亲本的使用是一次性的。不建议此种方式。

6、孵化

泥鳅卵是粘性卵,但粘性很差,虽然能附着,但很容易脱落沉入水底。出现应激反应时,亲本会吞食受精卵。怀卵量因亲本个体大小而异,体长10cm怀卵量7000粒左右,体长20cm怀卵量可达2.5万粒。体长10cm的雄泥鳅可产生精子6亿左右。

泥鳅卵的孵化密度一般为每升水中可放卵300~500粒,最好流水孵化。实践证明,微流水对卵可以形成良性刺激,大幅提升孵化率。

该过程要求水质清新。

孵化时间和水温直接相关,孵化的最适宜的水温为25℃,水温高孵化时间短,水温低孵化时间会延长。一般水温为24~25℃时,孵化需要30~35h。

泥鳅苗出膜后,呈透明的“逗点”状,苗细小,体长3~3.7mm,背部黑色,可明显看见卵黄囊。脱膜6~8h,体色逐渐变黑,体长可达4.1mm;脱膜12h后可见位于卵黄囊前下方的心脏有微弱的跳动;脱膜后40h,体长4.6mm,眼睛由灰色逐渐变为黑色,卵黄囊缩小,口下位,开始能够活动;脱膜55~60h后,体长达5.3mm,卵黄囊全部消失,尾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瞟也出现,此时肠管内出现食物,泥鳅苗开始主动摄食,因此泥鳅苗孵化出的第3天要开始培养活体饵料。

蓝海春鳅业采用自主研发的催产-孵化-培育一体化专用设备完成孵化工作。在一个孵化周期内,该专用设备单台套、单批次的孵化量可将近200万尾。

有些单位通过传统的全人工孵化、静水孵化方式,也可出产水花。但这种落后的方式出产的水花,往往活力低下,残次品比例大,后期成活率低。

三、苗种培育

1、水花的培育

水花阶段,最好建设专用的培育设施对水花进行培育。

初入行的养殖户,不建议直接投放水花,除非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水花出膜后前三天,依赖从母体中带来的卵黄囊存活,不需摄取任何食物。附着在池壁上,不吃不动。此阶段特别容易遭受天敌的吞食。

三天后开始自主游动,并主动觅食。此阶段为开口苗阶段。从开口苗阶段开始,在不同的阶段必须人工培养不同的动物性或植物性饵料供其摄食,以保障基本的营养供应。

从开口苗到一公分规格、从一公分到二公分规格、再到三公分的寸片规格,泥鳅苗在每一个阶段都十分脆弱,免疫力也很差。这一过程即为专业意义上的“寸片死”过程。泥鳅苗要安全地度过这一过程得以存活,至少须闯过三十道鬼门关。

2、夏花的培育

传统的培育池培育:

夏花培育池面积一般为30~100㎡,水深50~80cm,水泥池和土池均可,但是土池尤其要搞好防逃措施。鱼苗下塘之前10~15天时应当进行清塘消毒,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生石灰清塘,每亩使用150Kg。之后要进行施肥,培育饵料生物。

清塘一周后可放养泥鳅苗,密度宜为8~10万尾/100㎡。要求规格整齐,为同一批孵化的鱼苗。若规格差异较大则会影响成活率。

泥鳅苗刚下塘时,池水不要太深,一般50cm即可。一周后逐步加注新水,一般每周加注一次,每次加注15cm。

泥鳅夏花培育期间,应坚持早晚巡塘,注意防止缺乏氧气,泥鳅在孵化后半个月才开始用肠呼吸,所以早期泥鳅苗不耐低氧环境,往往在凌晨因缺氧而大批死亡。凌晨如发现泥鳅苗群集在水池侧壁的下部,并沿侧壁游到中上层,却很少游到水面,这是水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换水。泥鳅苗在培育到3cm以上开始转入下一步培育。

同时也应注意日常管理,注意水质,若水色变黑要注意加注新水,适当换水,采用水处理技术改水,以免水质变坏引起疾病。温度较高时,可在池中放置一些水花生,为其提供一个更适宜生长的环境。

采用培育池培育属传统方式,成本低廉,但培育效果不可控。

培育设施培育:

泥鳅催产-孵化-培育一体化专用设备,兼有苗种培育功能,可将苗种培育至一公分以上。随后,可将其投放至专门的培育设施。水花亦可直接投放至该专门培育设施。

该专业方式意味着人为地为苗种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这是一种在各方面均可控的培育环境,因而可以保证理想的成活率。

相关文章

  • 高温期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防治
    高温期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防治

    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病害少,近几年养殖热情高涨,但也出现了种苗退化、病害等影响,严重制约了台湾泥鳅的养殖发展,文章介绍了目前台湾泥鳅的养殖现状,就管理对策以及病害防治方面对台湾泥鳅养殖管理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台湾泥鳅养殖成活率。本文截取文中对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有关内容与大家分享:胀气肠炎病症状泥鳅腹部鼓鼓...

    1666 泥鳅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泥鳅 泥鳅养殖 泥鳅养殖方法
  • 提高蟹苗前期成活率的关键点
    提高蟹苗前期成活率的关键点

    河蟹养殖过程中大多数塘口很少看见死蟹,但最终的成活率却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二壳之前的“偷死”是导致蟹塘成活率低的关键。二壳之前蟹苗太小,温度偏低,大多数死蟹都沉在塘底,不易发现;二壳之后随着河蟹慢慢长大,温度也升高,此时的死蟹会浮出水面。如何保证河蟹养殖前期的成活率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定期解毒、降药残...

    2142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虹鳟鱼养殖病害及防治
    虹鳟鱼养殖病害及防治

    养殖虹鳟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病、营养不良病、水霉病、细菌病。其中以营养不良病较为常见,危害最严重,寄生虫病也是易发的疾病。几种主要疾病的情况和防治方法如下:一、小瓜虫病(白点病)易发生在仔鱼期,病鱼体表明显出现许多小白点,鳃上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呈现不安状态,常侧身在池壁摩擦身体,食欲减退。治疗时用1/4000的甲醛溶液浸...

    2544 淡水养殖 虹鳟鱼 虹鳟鱼养殖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方法
  • 鱼苗的越冬管理
    鱼苗的越冬管理

    由于冬季池塘普遍水温较低,鱼类摄食较少,其生长速度也随之缓慢,往往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鱼“养”冬,人也“养”冬,放松了管理。以致第二年开春销售鱼苗时,才发现鱼苗成活率低。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鱼苗的越冬成活率呢?现介绍一下其越冬管理技术。越冬前的准备1、清塘消毒 鱼苗越冬的准备工作应在每年10月份前后进行,越冬地大小应根...

    1423 养殖技术 养殖教程 育苗 苗种 苗种培育
  • 河蟹生长期的八个养殖管理要点
    河蟹生长期的八个养殖管理要点

    河蟹是变温甲壳动物,其生长适宜水温为15-25℃,抓好河蟹生长期的养殖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河蟹品质和产量,提高养殖户的收益。现浅析河蟹生长期养殖管理要点,供广大养殖户参考:1、加强蜕壳管理河蟹第一次蜕壳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全年养殖产量的高低。第一次蜕壳前可通过降低水位,提高水体温度,提早河蟹摄食时间,恢复其体质。饲料投喂以...

    2197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春季罗非鱼养殖之种苗的投放与管理技术
    春季罗非鱼养殖之种苗的投放与管理技术

    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中旬之后,华南地区的气温、水温已开始逐步回升和稳定;广大养殖户正处于投放罗非鱼苗的准备阶段。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和总结,对春季罗非鱼种苗的投放与管理工作谈谈以下的浅见。一、投苗注意事项投苗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鱼塘清理好后,最好可以晒塘几天,使用生石灰消毒与杀菌;引水进塘要注意使用密眼的筛网或网笼...

    1530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鲈鱼无公害养殖技术
    鲈鱼无公害养殖技术

    一、养殖水域养殖水域一般要求水深2m—2.5m,在放养鱼苗前半个月,对养殖周边水域用生石灰遍洒消毒。二、苗种放养密度及消毒放养规格为0.5g/尾—0.6g/尾,放养密度100尾/亩—120尾/㎡。放养前用0.5%—1%的食盐浸浴3min—5min;苗种放养时要细心操作,避免苗种受伤。三、饲养管理1、驯食:鲈鱼苗放入网箱...

    913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目前螃蟹塘口还存在的问题
    目前螃蟹塘口还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备落后目前大部分塘口都缺乏增氧机,或者增氧机单一,保持充足的溶氧对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解和对螃蟹吃食、蟹翻倍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塘口适当配备微孔增氧和水车式增氧特别重要。另外部分塘口进出水口比较少导致换水不便。2、使用菊酯类清塘许多养殖户清塘大量使用菊酯类,导致养殖前期螃蟹脱壳期大量延迟,部分塘口到脱壳期...

    2373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草鱼育成新技术
    草鱼育成新技术

    将草鱼种当年养成商品鱼,可以大大节省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细心培育鱼种。培育好鱼种是确保当年养成商品鱼的关键。一般在5月上中旬水温逐渐上升到20℃以上时,最适宜鱼苗的开口饵料轮虫的繁殖,此时投放鱼苗较好。鱼苗入池前,经过用生石灰消毒、注水过滤后,每亩施有机肥200公斤,碳酸氢铵15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施肥与鱼...

    2360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北方地区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北方地区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鳜鱼(Sinipercachuatsi)属鲈形目脂科鳜亚科鳜属,又名桂鱼、季花鱼,是一种凶猛性肉食鱼类,鳜鱼以其肉嫩味美驰名中外,是久负盛誉的淡水鱼珍品,在国内外广为畅销。由于天然资源量日趋减少,捕捞的鳜鱼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鳜鱼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驯化转食技术试验(从摄食活饵料鱼到摄食冰鲜鱼再到完全摄食人工配...

    1347 鳜鱼 鳜鱼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鳜鱼养殖 鳜鱼养殖方法
  • 长吻鮠江团养殖常见病之水霉病防治技术
    长吻鮠江团养殖常见病之水霉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为水霉。2、症状及流行情况长吻鮠(江团)鱼卵在孵化过程中常发此病,感染了水霉的鱼卵其卵膜外部着生菌丝,呈毛绒状,严重影响鱼卵孵化。此病也常危害苗种和成鱼,感染了水霉的病鱼,肉眼可见病鱼的体表和背鳍硬棘顶端有白色絮状物。由于水霉能分泌大量的蛋白质分解酶,使得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表现焦躁不安,游动失常,食...

    2902 淡水养殖 长吻鮠 长吻鮠养殖 长吻鮠养殖技术 长吻鮠养殖方法
  • 甲鱼冬季管理
    甲鱼冬季管理

    冬季气候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干燥,平均水温在20℃以下,是鳖的冬眠期。1、常温饲养的亲鳖和成鳖,管理上主要是及时补充因蒸发而减少的水分,以保持池内水位的稳定,并经常检修池堤,以防漏水。2、有条件时,可对稚鳖池加温,使水温恒定在26~30℃。并每隔一定时间测量1次稚鳖的体重,以便及时修正投饵量和调整放养密度。...

    961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一根笋法养殖草鱼
    一根笋法养殖草鱼

    扩大草鱼的养殖面积和套混养比例,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现将草鱼"一根笋"养殖技术介绍如下:夏花的放养①一般在6月中旬左右。放养外调袋装夏花,一定要先放入池塘中缓苗10~15分钟,再抓袋放鱼,可提高放养的成活率。②一般每亩投放夏花6000~10000尾左右。③放养要一次放足,尽量不要补放。...

    2547 草鱼 淡水养殖 草鱼养殖 草鱼养殖技术 草鱼养殖方法
  • 成鱼捕捞
    成鱼捕捞

    1.流水刺激捕捞法这是根据泥鳅有逆水逃逸特性而设计的,即在养殖水体靠近进水口的部位,铺上1层渔网,网宽为进水口的3~4倍,网目大小在1.5~2.O厘米,放水刺激,待一定时间后把网拉起即能捕到。2.饵料诱捕法在平时投饵的场所底下铺网,当泥鳅集中摄食时加以捕捉;或者把炒香的米糠或其他植物性饵料置于小型网具或鱼笼内,诱泥鳅进...

    2385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养好加州鲈鱼的几点建议
    养好加州鲈鱼的几点建议

    广州市鱼来鱼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张进在《养好加州鲈鱼的几点建议》强调,水产养殖就是满足不断增加的存塘量下鱼类生长的溶氧和营养。池塘中的溶氧分为三部分:其一,池中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占消耗量的40%—70%);其二,鱼类的呼吸(占消耗量的10%—30%);其三,其他动植物的消耗。由此可见,溶氧大部分被消耗在了细菌对...

    2421 淡水养殖 加州鲈 加州鲈养殖 加州鲈养殖技术 加州鲈养殖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