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是大众化喜欢食用的水产品种。自引入我国开展苗种人工培育、养成已有近三十年时间。这些年来虽然历经坎坷,先是病毒性疾病(白斑病毒病、红体病、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的大爆发,继而又出现因副溶血弧菌感染造成的早期死亡综合症(偷死、耗底、冒底)、肝肠微孢虫(被感染的虾苗长不大)等的危害,致使养殖成功率不高。由于白对虾养殖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高风险的产业特点,因此养殖成功了,养殖户就会大赚一把,反之则是血本无归。
这些年来,农户们的养殖热情一直很高,养殖模式不断出新:南方地区的高位池养殖、江苏南通地区的小温棚养殖、盐城、连云港地区的鱼虾混养、山东、河北等部分地区的工厂化养殖等等。内陆地区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也成星火燎原之势。大家养殖观念也在转变,养殖管理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鉴于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年龄平均水平较大,加上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饵料产品质量不确定性及投喂数量、模式的掌控等等,在养殖生产管理过程中,容易走进一些误区,致使养殖难以成功。
误区之一
清水放苗。
这种情况发生在南方部分地区的少数养殖户当中。他们误以为肥水放苗池底容易产生泥皮,到后期不好管理等等。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倒是反映出他们对水质管理水平能力不足。清水放苗,水体中缺少虾苗所喜食的天然生物饵料,同时池塘水体透明度太高,虾苗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池塘容易生长青苔,丝状细菌、水霉菌、嗜水气单胞菌、弧菌等有害细菌也会大量繁殖,极易侵袭感染虾苗,出现虾苗漂浮逰塘(飞机苗),成活率大大降低,严重的导致放苗失败(排塘)。
误区之二
池塘水质很肥,不需要追肥。
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转不过这个弯。池水已经很肥很好了,池塘里每天鱼虾都会排出那么多粪便赃物,不会缺乏肥料吧,为什么还要施肥?要知道,藻类的生长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
当气温、水温较高,天气晴朗,光照很强的时候,水体中的藻类就会爆炸式的繁殖生长,然而水体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有限的,水体自身短时间供应不上,造成营养胁迫,从而导致大量藻类营养不足而衰败,出现倒藻转水。
夏秋高温季节池塘蓝藻就会乘机爆发起来(因为蓝藻自身有固氮能力,即使氮素等营养元素再少也能生存下来)。所以说天气越好、水越肥的时候也要根据塘口情况及时施肥(追肥),以保持水体有益藻类的旺盛生长。
误区之三
多喂、多吃、快长。
有一部分养殖户在喂养管理过程中,超量投喂,譬如从投喂开口料起,每10万尾虾苗每餐起点喂量就是两斤以上(正常情况下,规格1公分以下的虾苗每天的投喂量有200克—500克就足够了),加量也很猛(往往在20%以上)。
这些人的观点是:我多喂料,让虾多吃、快长,等到虾发病了或许也长大能买了。关键问题是虾子发病时有没有达到能上市的规格?这个算盘不会那么如意的吧!
误区之四
虾苗上料台后或到转肝期再做肝脏保护调理。
虾苗上料台或开始转肝(肝胰腺后缘出现白色包膜)这个过程一般在十天到半个月左右。由于虾苗饵料都是高蛋白、高脂肪的产品。饵料原料中携带有霉菌及其产生的霉菌毒素、油脂氧化酸败、重金属离子超标、添加蛋白替代物、促生长剂等均能引发鱼、虾类的肝肾等器官出现病变。
表现为肝胰腺肿大、颜色发黄透明,消化吸收功能、造血功能、排毒解毒功能下降或丧失,导致鱼类、对虾缺氧、细菌感染而发病死亡。百病从肝生,所以保肝必须从开始喂料就做起,等上料台(埋罾)或到转肝期再保肝已经是晚了三春了。
误区之五
防病治病仍然大剂量使用、滥用抗生素。
由于大多数养殖户找不到鱼虾发病的主要原因,更有少部分饲料厂、水产药厂的业务员和技术服务人员以及少数渔药经销商的误导,使得养殖户在病害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大剂量使用、滥用抗生素,极少数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要知道,现在鱼虾发病的根源主要在于饲料产品的质量与投喂数量掌控上,可以说完全是吃出来的问题。尤其以肝肾脏肿大、出血、脂肪肝等现象最为明显,大多数情况是不但没有好的治疗效果,反而使鱼虾肝脏损害更加严重,病情进一步恶化,治愈率很低,导致养殖失败,残留及其他负面影响就不用说了。
对鱼虾病症的处理,不能简单的从表面现象而下结论,要去仔细观察分析、追根求源,综合分析,才能精确诊断,对症有效治疗。
水产养殖生产是一项复杂、连续的系统工程。天气、气候、水质、苗种、饲料、放养密度等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养殖效果,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更是如此,哪一个细节工作做的不到位都会导致养殖失败,前功尽弃。走出养殖管理的误区,科学合理的进行养殖细节管理,才能提高养殖成功率,实现成功养殖,创造更大的生产效益。
(文/安进水产讲师团李钟毓,整理人/洋洋,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