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官宣,辽宁省2019年的第六次开春宣告失败;大家在把棉袄棉裤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同时。咱们圈里的海参朋友们也同样经历着“倒春寒”带来的影响。
很多人最近给我发来消息说,今年圈里的海参,似乎普遍下滩不理想。总是出来到滩面上露个头儿,就迅速的蛰反回巢了。还有一些朋友说,选了几家朋友苗室的越冬苗,放在圈里的网箱内试水,发现苗的表现并不理想。还有一部分朋友给我发来照片,询问圈角下风头水面上,飘起来一层黄色的颗粒状物质,是什么,对于海参有没有影响。等等诸如此类有代表性的问题,构成了今年咱们春季海参养殖的“开局之势”。
在立夏节气即将到来之际,咱们海参圈一年一度的投苗工作也陆续拉开了帷幕。但在今年较冷的特定气候条件下,如何让精挑细选的好苗,入圈后表现更加优良稳定,提前的未雨绸缪,谋划而后动就显得格外重要。以下的内容,我们就浅析归纳几点放苗前需要的注意细节:
一、把握“天时”:咱们水产养殖,始终离不开自然科学。这也正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老话。参苗入圈前对于天气的影响因素我们把它归纳为如下几点;
1.注重相对稳定的“平均水温”是前提:最近几天,很多朋友和我反应,说苗拉回圈里放不住。问我是不是苗不行。我的第一反应是反问这位朋友,你圈里的平均水温真的行吗?很多朋友这些年养殖一直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对于放苗时间结点的把握特别心急。不论是出于担心好苗被别人买走的心理;还是奔着早点把参苗放到圈里,让苗能提前适应的目的。但是整体的结果却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奇思妙想,导致了放苗时间结点的整体前移。往往正是因为提前这一段时间的投苗入圈,打破了海参苗对于环境性应激抵抗的最后防线。到头来的结果只能是回到曾经的矛盾话题上,买苗的说卖苗的不好,卖苗的说买苗的不行。有很多朋友通常在买苗前,草草的检测一下自己圈的水温,觉得和育苗室里的十三四度水温比起来,也低不了两三度,这种温差,基本在海参养殖相关的资料上,通常被描述成:能够承受的应激范围以内。凡是这样想的人,往往投苗入圈时“放不住”的概率就会相对偏大。因为他们是在用人的思维方式去放苗,而不是站在海参苗是否舒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就今年比较明显的由“倒春寒”导致的参圈水温持续偏低而言,在此建议大家,投苗前,严密关注监测,至少连续五天的参圈底层水温平均值(建议早晨7点前测量);以及通过天气预报软件,观察未来三到五天的日平均气温。(当日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所得数值,除以2,为当日平均气温。如计划统计未来五天的平均气温,则把连续五天的“每日平均气温”除以5,所得数值既是)。通常连续五天的平均气温,“约等于”参圈水温。如您参圈的所在区域近几天风力较大,则实际水温会低于平均气温。反之,当您所在区域近几日风比较小,阳光较足,则实际水温,会略高于平均气温。所以,从近几年跟踪检测的数据来看,春季参圈投放越冬苗的水温,通常在五日内的平均水温,略高于苗室棚内水温1度到2度为宜。
2.警惕“大风”带给参苗的刺激伤害:纵观最近十年间的海参养殖,大家不难发现,海参通常在大风来临时,选择回礁躲避的习性特别明显。往往前一天还满滩面都是海参,结果一场大风常常会“参去滩空”。很多干育苗场的朋友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天气突变,大风乱刮的日子里,往往苗室池子内的海参苗的活动能力,相比平时都会变得缓慢;摄食的量及舔片的速度也会比好天的时候有所降低。由此可见,海参对于“大风”的畏惧,不亚于咱们人类渔船的“回港避风”。我们再来举几个例子:往年春季,很多参圈的朋友大多数不愿意在刚刚刮过大风之后的一两天时间内,选择马上出售海参。反而很多加工厂的收购商朋友们更喜欢收购刚刚被大风吹过的货。这其中一方面“消极惜售”,另一方面“积极求购”的原因很简单,圈主觉得被风吹过的自家海参肠子里食少,体腔内部含水量也低,更加头疼的问题是,潜水员拖包上岸的时候,往往吐场子参的比例会远远高于好天的时候上来的货。即使很多人不会去计较筛参时被甩出去那几斤几两的肠子;但最让咱们养圈人担忧的反而是已经在圈里被吐出去的肠子,后续给圈底没捡上来那些还要继续生活的海参所带来的影响。老一辈养参人常说,海参吐场子,化皮是会传染的。一个吐了,会导致周围一大片都会吐。换成我们今天现有科学认知程度下的解释是,海参在经受到外界环境较强烈刺激的情况下,机体对于抵抗外界环境刺激,而引发的生理防御性排脏减压反应。所排出体外的内脏或大量分泌产生的自溶酶,会以“生物信息素”的形式在水体环境中传播,扩散。当周围其他海参接收到信息素时,虽然切身实地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刺激,但由于信息素的传递,从而会导致收到消息的海参第一时间也会出现吐场子、化皮等反应。由此可见,“大风”是对于加重海参应激反应的一个很主要的诱发因素。这也正是很多抓种参采苗朋友们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明明是一个圈的种参,前几天抓回来好好的几乎没几个吐场子的。过几天刮过一场风之后再去抓种参,还没等回到厂子,往往很多种参在路上就已经吐了。我们之所以罗嗦了半天,列举了这么多看似与放苗无关平常的例子,只是想让大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当我们选择放苗的日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风”对于咱们海参苗的影响。因为毕竟咱们的水产行业,是靠天吃饭的买卖。对于“遵循自然”、“顺应天时”其实是咱们大伙儿想干好养殖的“必修课”。可能听到这儿了,会有一部分朋友们会问了,我放苗前投入一些“抗应激”的东西,不就可以降低外界对于“参苗”的刺激了吗?在这里我只想说:咱们养殖者,要分清什么是我们应该最先思考的大前提,什么是在大前提没跑偏的前提下,再去考虑的小分支。因为毕竟,大家花了真金白银买回圈里的参苗,最终要投向自然的怀抱。如果在回归自然的前提下,过分专注那些并不太自然的事情;反倒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综上所述,对于那些近期着急投苗的朋友们,建议大家多多注意放苗时的天气风向以及气压的变化。尽量不要选择在大风天投苗,或尽量选择未来几天,相对没有大风的天气“早晚两头”风小的时候放苗。另外,对于拉苗时给朋友们的一点建议是,如果干拉,建议大家选择“装苗入袋”,尽量不直接倒在保温箱里。我们要考虑的是,当苗到圈以后,要下水之前,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参苗与风及阳光的接触。这对于提高放苗成活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再就是建议大家选择专业潜水员“下水底”操作投放;相对于以前在排子上直接倒苗的方式,水底放苗,小苗附着抓礁会更顺利;同样对于躲风和降低应激反应的效果也会更好。
从广义上讲,除自然天气和人为操作以外,能直接被我们的海参苗所接触到的因素,我把它归纳为影响参苗生长的“地利”因素。
以下,我们简单罗列几点和“地利”有关的因素:
1.重视“圈底”的养护管理:参圈的底部,是代表“地利”因素最主要的体现。今年的很多圈,参苗放不住,出现了吐肠,化皮等症状,也正是因为忽视了圈底的提前预处理所致。那由于圈底原因导致参苗入圈“站不住”的原因都有哪些呢?首先,没能成功建立底部的有机质生物层。往往很多朋友,在今年新清圈以后,简单的透了三四潮水之后,就急着把参苗投到圈里。往往是水质指标及藻相经过检测化验后,并无太大问题。但就是参苗落到滩面上就出问题,附着在礁上的还相对好一些。这种情况就很显然证明了,苗源是没有问题的,主要的根源在于底质。原因是,由于参圈底部经过之前较长时间的晾晒风干,泥皮表层的微生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少,进水后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定殖好菌群及底栖藻类。原本在正常状态下的,参圈底部,底泥与圈水的分界线位置的有机质生物层没有形成;底泥表层五公分以下的厌氧还原层中的一些如:重金属,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在不被生物层束缚的前提下,随着水压气压的影响,反渗透到圈底表层,从而毒害刚刚被投放入圈的参苗。这也就是一些有经验的老一辈养参人,俗称的放苗前一定要“养好水”的理论依据。经验中提及到的“养水”其实真正的含义是提前“养底”,目的就是要提前培养出参圈底部的那一层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膜”。其次,一定要注重鉴别底层“藻相”的无害化。
今年我们的环渤海及黄海,等海参主养地区。从元旦以后,陆续突显以“甲藻”为代表的几种有害藻类的身影。这也间接影响了,2019年越冬苗的整体涨势和翻倍率;同时,也是导致咱们今年春季,海参圈下滩不理想,回礁频率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甲藻等赤潮藻类对于咱们海参的影响,我想在参度思维下一期节目中,单独为朋友们做一个系统的介绍与总结。今天在此,不做过多陈述)。今年春季,我们刚刚投放到圈里的参苗,如果恰好赶上圈底中积累的大量的老化或死亡的甲藻,同样会由于藻毒素的影响,而导致放苗失败。所以,提前的镜检鉴别藻类的优劣,就显得很有必要。如发现过量的有害藻类,奉劝朋友们投苗需谨慎。通过定向培养有益藻类或引入有益微生物与甲藻竞争营养盐的方式,无害化处理后,再考虑投苗。不建议直接杀灭的方案,因为甲藻毒素,很难被轻易解除。它留存在圈底的残毒,对于海参苗的毒害是悄无声息,并且缓慢不容易被发觉的。通常在小苗钻礁后的7天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引发礁内海参自融、偷死。
2.注重“圈水”的稳定营造:一圈的好水,影响着圈底的健康程度。稳定的圈水,决定着海参的生存环境能否有效良性循环。以下,我们从“三个围度”来解析圈水稳定性对于海参苗的影响。首先第一个维度,“平均水温”对于参苗的应激反应。上一期内容咱们聊过了平均水温和平均气温对于放苗时的影响。在此不做过多阐述。请没听过之前节目的朋友们移步上一期内容。其次第二个维度是,“平均稳定的水化指标”。与咱们参苗息息相关的常规水化指标有:PH值、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溶解氧、盐度、重金属等等。从PH值的角度来看,通常在咱们育苗室内的常规PH值为7.8--8.2之间。当在此环境下长期生活的参苗,投入到外界参圈时,圈内的PH值,通常建议最高不超过8.6为宜。过高的PH值变化差值,会导致参苗渗透压调节机能失衡。圈内的PH值的早、晚日变化差值尽量保持在0.5以内。浮动范围过大,证明参圈水质藻相不稳定或是“草害”过渡导致。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重金属这几个数值,最好检测结果为0更适合参苗投放。溶解氧数值通常与PH呈正比关系,如果遇到PH高,溶氧低的状况,通常预示着圈内即将倒藻,或藻类(草)老化的趋势显现;或者是生石灰的碱毒素没有被及时降解。再次第三个维度是,“藻相菌相的相对平衡”。当圈内有益藻类为主要优势种的时候,相对于水体的PH值,溶解氧等指标通常显现正常。与此同时,参苗入圈后的第一口饭菜也会相对可口。圈内最佳的藻类状态是,在保障有益藻类为主的前提下,有相对较高的藻类密度,与藻细胞的活性。起到“天然遮阳网”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弱光苗场的参苗来说,是入圈后最大程度上的减小应激反应的措施。反之当圈内藻相以有害藻类为主的时候,死藻毒素及腐败害藻对于参苗的环境性直接接触影响,以及内源性摄入体内的影响就显得危害巨大。轻者导致参苗慢性中毒,活动能力减退。重者直接引发参苗落底死亡的发生。这其中,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的有害与有益之间的关键结点就是“菌群”对于藻类的影响。所以放苗前必要的“培藻定菌”流程,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最后,咱们再浅析一下“人和”:
个人认为,海参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身处行业内的每一位亲历者,都应该或多或少的,对于自己之前所经历的过往,有所感悟。我们的海参产业已经走到了“不得不,产业升级”的分岔路的路口。虽然经历过,以往所发生的一切磨难与困苦,致使我们很多朋友们的内心,充满着复杂的情绪:恐慌、失望、沮丧、无助、期待。。。但最终留存在产业内部的我们,还是要调整成:“敬畏”和“坚定”。敬畏,是对于科学绿色可持续养殖方法及模式的践行,只有如此,才能客观冷静的看待“天灾与人祸”;坚定,是对于探索的执着,坚信自然界的相生相克,物竞天择。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最终一定会找到一条属于,并适合我们海参产业发展下去的“康庄大道”。
能让我们在春季放苗关口,将效果达到最好的因素无外乎四点:那就是“态度”、“能力”、“思维”、和“实力”。这几点才是关乎到“人和”的关键所在。“态度”决定了你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对待;“能力”决定了你的方式、方法是否高效;“思维”决定了你对于产业再升级的认知;而“实力”决定了你能投入多少资源,来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强度”。
特别鸣谢照片素材提供者:孙立民先生、许丹丹女士(水生动物苗种繁育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