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渔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渔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渔业生产为主业,以渔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家庭渔场是实现渔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既可以发扬传统渔业的优势又凝聚了现代渔业规模经营优势。家庭渔场具有家庭经营、规模适度等显著特征,突出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实践证明,推进渔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家庭渔场可提升渔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一、家庭渔场的主要发展模式
家庭渔场既可以是单一的渔业规模养殖经营,也可以是渔业与各业多业并举联合经营,其经营模式可以多样化。从发展趋势看,家庭渔场不应是单一养殖户的分散养殖,而是多业结合的多种经营。主要模式:
种养结合型,既从事渔业生产,又兼顾种植业,如“稻虾鳖共生模式”:在一个标准化生态型种养结合的稻田里,投放小龙虾亲本和鳖苗种,同时种草,并投放螺蛳等底栖动物;秋冬季稻田种植绿肥和施用有机肥,并结合微生物制剂来进行水质调控,土壤改良,建立稻虾鳖共生生产模式。
综合养殖型,即养殖鱼类与养殖畜禽或沼气等结合,如鱼-猪、鱼-鸡、鱼-鸭和鱼-沼等形式,鸭、猪、鱼通过综合养殖,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能源,达到节省饲料、高产高效的目的,其中鱼的品种主要选取耐粗饲,生长快的鲢鳙鱼、青鱼、草鱼等。
养殖经营型,即以养殖为主,结合生产、人文环境进行相关休闲、娱乐活动,如餐饮、休闲、垂钓等体验渔业,还可以进行水产品经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
养殖加工型,即从事养殖业与水产品加工业或饲料加工业等相结合。家庭加工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和丰富的种类。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家庭加工正逐渐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只有通过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才能彰显。
二、家庭渔场的主要影响因素
家庭渔场对增加水产品有效供给,保障水产品安全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认定标准、注册登记制度、相关扶持配套政策还很不完善。同时,不难发现,家庭渔场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产业化经营问题、经营主体地位与权利确认问题、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水面流转问题、专业人才问题、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相关政策落实等系列问题。
三、渔场的发展对策研究
|自繁自养,持家之本|
水产养殖的人越来越多,苗种的来源问题是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瓶颈之一。特别是泥鳅、沙塘鳢等资源紧缺,但养殖收益又相对较高的特色水产苗种,其价格普遍偏高,阻碍了在家庭渔场中推广养殖。因此,积极探索特色水产品的家庭式自繁自养,学会繁殖水花苗,再掌握培育水花苗,实现自己生产苗种,可以很好地突破产量效益的瓶颈。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加大投苗量,保证稳产高产,塘口水面可以达到充分利用,产量效益均可以得到提升,增强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
|立体养殖,发家有道|
大水面,特别是大中型水库、湖泊的淡水养殖,一般均是粗养粗放模式,单位面积产值不高,未能真正发挥该部分水面资源的生态、生产功能。因此,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库湾等适宜水面,开展珠、鱼、禽立体养殖,可以极大地增强其生态经济效益。对于只有池塘等小型水面的区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混养或套养的养殖模式,例如,“虾摄料、鳖食虾、鲫清底、鲢控水”等鱼鳖虾混养模式和虾、蟹、鳜鱼生态立体养殖等技术均已逐步发展成熟。
|生态养殖,大家风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水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水产饲料和养殖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中高端内需和外贸需求。因此,积极研发高效生态饲料,努力探索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建立原料、饲料、药物等“全链条”的质量控制体系,引导企业使用高效生态饲料,采用中草药防治疾病、用微生物调节水质,使水产品的养殖逐步实现药物“零”投入,使得水产品的养殖真正走上绿色、环保、健康、生态之路。通过贷款贴息、互助资金、连片开发等措施,扶持家庭渔场发展生产。特别要通过统一鱼种、统一饲料、统一渔药、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以家庭渔场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经营品牌,传家基因|
家庭渔场的主要问题就是产业乏力,增收缓慢。在进行家庭渔场深度开发规划时,应当坚持品种从单一到复合、从普通到名贵过渡,养殖从单产成鱼向经营鱼苗、成鱼一体化延伸,逐步实现生产、经营、技术、销售统一,重改良,抓特色,促进家庭渔场向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演变,使其逐步成长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把家庭渔场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引导家庭渔场拓宽水产品的电子商务营销渠道,搭建互联网平台,高效率低成本将渔类产品营销出去,同时理顺加工、储存、销售各环节,包括物流、冷链、渔业科技、金融服务、渔业人才等配套行业,逐步形成产—供—销(加工)产业链,最终实现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