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池塘中午以后,溶氧很高,可达到20毫克每升以上,可到了晚上溶氧却又迅速下降,不到晚上12点,鱼就出现缺氧浮头,还得把增氧机开上。那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些看似很肥的水体,水面上一层厚厚的藻类,又有油膜,有的还出现气泡,按理说不应出现缺氧才对,可为什么藻类那么丰富,却在晚上还出现缺氧呢?
现在已处于养殖的中后期,许多池塘的塘底都不同程度的累积了许多有机质,这些有机质成了池塘藻类富营养化的源头,同时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也在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经常看到池塘的下风口漂浮着厚厚的一层颜色各异的漂浮物,这些漂浮物的成分,通过显微镜分析得出,主要是有机质,以及一些老化的藻类。最近遇到最多的就是一些带有鞭毛,可以运动的裸藻,滤食性鱼类对其消化性差,所以造成其疯涨。
裸藻与蓝藻相似的地方
颜色很相似,裸或呈现出绿色,或是是蓝绿色,但也有差异。
1.由于裸藻粘性很强,所以容易在水面结成一层膜,当水下有气泡冒上来时,会在水面形成很多气泡。这一点蓝藻占势的水体却不是这样,颜色单一,分布均匀,当用显微镜一观看时,裸藻有鞭毛,头部还有眼点,还跑得很快,而蓝藻是不会动的,很容易就可以区分出来。
2.通过测水也可以区分,那就是看水体的酸碱性,裸藻占优势的水体酸碱性上午10点以前在8.5以下,而蓝藻占优势的水体酸碱性上午10点以前在8.5以上。
绿色裸藻水华
裸藻也像蓝藻一样,喜欢静止的水体与高温,有机质越多越容易爆发,一般是每年的6-9月,养殖中后期,池塘累积的残饵粪便多,为其爆发创造了条件,开始只是水面薄薄的一层,然后慢慢增多,由于裸藻的遮光效应,其他藻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就越来越少。当水体中的藻类多样性被打破,那水体则很容易倒藻。而且裸藻占优势的水体较蓝藻占优势的水体更容易发生倒藻。由于没有查到准确数据,仅限个人在实践中总结,裸藻生长周期可能较蓝藻更短,世代交替更频繁,当裸藻极度生长后,每晚都会有大量的裸藻死亡,这一点从下风口泛白的漂浮物就可以得出印证。正是由于裸藻在不断的大量死亡,而且死亡的裸藻还会产生毒素,这就使得许多裸藻爆发的池塘在晚上容易发生鱼的缺氧浮头。这一特点也给杀藻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当一个池塘的藻类结构占比中,如果裸藻占比达到了70%以上,杀裸藻就会存在风险。如果把整个水面的裸藻杀灭了,分解过程会耗掉池塘的很大一部分氧气,极易造成缺氧浮头。特别是正值秋季,太阳光照耀对于夏季减弱,有秋半天的说法,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在减弱,而池塘中产氧的藻类又大量死亡,其他藻类所产的氧气不足以供给裸藻死亡分解消耗的氧气时,那鱼吸收的氧气,全靠机械设备增氧,这就很难确保安全。所以正确的办法,是二分之一法,或是三分之一法,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去杀裸藻(如裸藻速灭),这才是安全的方法。什么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法呢,就是一次只使用整个塘面积的三分之一,或是二分之一,将一次使用的药量分三次,或是两次使用,虽然使用的次数多了,但使用的总药量相同,而且局部浓度也相同。如果有风力作用,可以每次都在下风口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其用药效果。
裸藻是在有机质多的情况下爆发,为了增加杀灭的效果,杀藻之前,先进行改底,可以增加用药效果。如用过硫酸氢钾成分的底改片,还有分解霸王,一方面氧化底质,另一方面如果用分解霸王,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过浓的水质改底,我个人较喜欢用分解霸王。在今年夏天米易一客户,就是水质太浓了,当时我还试验了,加上二氧化氯一起用,还能更进一步的增加其净水效果,但通常不建议添加二氧化氯。在改底之后,用有机酸解毒霸或是复合有机酸解毒,可以增加水体对裸藻死亡分解出的毒素进行缓冲。
由于裸藻有鞭毛,能运动,虽然有趋光性浮于水体表面,但当外界条件不太适宜时,如光照过强,或是有毒物质伤害,则能趋利避害,运动到药物浓度更低的水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也给杀藻带来了难度。所以在用药过程中,根据裸藻粘性较强,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粘性的物质,如面粉,或是底改黑霸王、黑碳晶,解毒混浊清,利用其聚合粘附的功能,增加对裸藻的杀灭效果。
前面都是在说如何杀藻,其实最好的方法,不是杀,而是抑制,杀藻毕竟是对水体生态的破坏,利用生态的方法,用菌去抑制调节。具体方法是用芽孢乳杆菌注重平时的调节,控制好的产生裸藻的源头,有机质过多,富营养化,同时用活藻素加酵素肥等,定向促进单胞藻生长,增加藻类多样性,可有效防止裸藻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