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节,走进墩尚,漫步在204国道两旁泥鳅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每个农民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泥鳅属鲤形目,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比一般鱼类高出几倍,素有“天上斑鸠,地下泥鳅”之誉称。《本草纲目》中记载泥鳅有暖中益气之功效……现代医学临床验证,采取泥鳅食疗,壮阳健体,开胃滋补……韩国人视其为“水中人参”,当地人称之为泥龙狗,简称泥龙。如今,墩尚镇养殖的泥龙飘洋过海,飞到了韩国、日本的市场,成为农民致富的软黄金。
引领
机遇总是钟情头脑灵光的人。1981年高中毕业后,不甘贫困的乔宗礼到安徽合肥市谋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合肥农贸市场发现有很多卖泥鳅的,便豁然开朗:咱家乡河沟池塘泥鳅有的是,如果把这些泥鳅捉去卖,或许能赚钱。几天后,他从家里把30多斤泥鳅运到合肥市场,一下子就赚了30多元!在当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就此,乔宗礼看到了致富希望,也找到了生活的出路。于是,他做起了贩卖泥鳅的小生意。为保证货源充足,他鼓励村民去捉泥鳅,自己则专门负责收购。经过几年的贩卖,生意越做越大,乔宗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富翁。
取得初步成效的乔宗礼并没有沉醉于喜悦之中,几年商场的跌打滚抓,他成熟了,悟出了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己富不算富,只有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因此,搞泥鳅养殖,做大泥鳅产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成了他人生的追求。
2002年,乔宗礼第一个吃“螃蟹”,在银河村承包30亩水稻田地搞泥鳅养殖试点,6月份放苗,9月份起塘,短短3个月时间就获利几十万元。试验的成功,对乔宗礼来说是个莫大的惊喜,为乡亲们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在乔宗礼的直接帮助下,本镇的韩大张、王华、胡尊利以及上海的孔卫东、江西的徐志炉等一万多农民都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全国除台湾、西藏外都有乔宗礼的经营网点,年拉动养殖、捕捉、购销、运输等农民近100万人。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养殖公司,雇佣工人22名,技术员9名,其中年龄最大的已70岁,他们的年收入都在15000元以上。在全国,乔宗礼帮助建立的百亩以上泥鳅养殖基地超过50个。为应对市场风险,他还聘请了几位懂朝鲜语的大学毕业生在韩国设立办事处,专门负责对韩的出口销售以及每天的行情报告。中央电视台农村频道对老乔的养殖经验进行过专门报道。
培育
乔宗礼在银河村搞泥鳅养殖试点,墩尚镇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多方面予以支持。养殖成功后,党委政府一班人认识到搞泥鳅养殖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这不正是调
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富民增收的一条好路子吗?因此,推广泥鳅养殖、培植成产业,就成了党委政府的一项战略决策。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群众还是有点担心,每亩几万元的投入!一旦失败,就得赔进血本!怎么办呢?消除群众的担心心理,带领群众走泥鳅养殖致富道路成了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因此,党委政府做出决策:在舆论导向上,大力宣传乔宗礼的养殖经验,动员群众搞泥鳅养殖;在具体措施上,通过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的方法把这项富民工程做起来。示范带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搞养殖,做出榜样;政策激励,就是对产生效益大的予以提拔重用。就这样,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2002年党员干部带头承包的42亩鳅池在银河村搞起来了,当年就获利60多万元!
2003年,银河村鳅池一下扩至300亩,获利700万元!乔宗礼一人就搞了140亩,赚了300多万!
银河村张家敏搞了40亩,赚150万元!
县信用社职工董淑相回金桥村任支部书记,一次就搞了60亩,2006年增至100亩!
乔宗礼被破格选举为镇长助理,张家敏被选为市、县人大代表!
见到效益,村民们不再担心风险了,养殖欲望全被鼓动起来。2003年底,全镇遍地开花,村村都搞起了泥鳅养殖,还辐射到周边镇村。就连韩国客商曹炯武先生都被本地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和浓郁的亲商氛围所吸引,在银河村投资了200万美元搞泥鳅养殖基地,并成立了连云港明均食品有限公司。2006年,全镇泥鳅养殖面积发展至6000亩。泥鳅养殖成了墩尚镇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产生效益后,党委政府因势利导,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加快产业化步伐。首先是组建了“公司+协会+农户”的养殖模式。公司负责苗种供应,保护价收购;协会给予技术指导、行情预测及村民利益的维护,形成合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次,树立品牌意识,形成拳头产品。在“墩尚牌”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协助“乔老爷”牌申报。最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墩尚兴建泥鳅产品加工企业,搞泥鳅深加工,提高出口竞争力,延伸泥鳅产业链。
在养殖业发展壮大的进程中,信用社在资金扶持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养殖一次性投入较高,每亩需几万元,许多村民想搞,可钱从哪来呢?镇信用社在了解行情的基础上,大胆决策,创新办法,采取“五户联保”和发放信用证的形式,主动发放贷款支持农户搞养殖,今年共放贷2000多万元。信用社刘主任说,由于泥鳅养殖周期短,周转快,村民们信用度很高,信用社也乐意放贷。墩二村的侯传刚在镇里经营喜盈盈泥鳅饲料,一次开订货会就订了225万元货单,信用社给他贷了85万元。
崛起
抓好一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致富全镇农民。泥鳅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短短几年,全镇泥鳅养殖面积达6000亩,有8000多人从事养殖、捕捞、收购、贩运、饲料、销售、饮食服务等行业。2005年,墩尚镇泥鳅养殖实现产值2亿元,2006年将达到4亿元,人均增收1200元。还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全镇经营泥鳅饲料的就有10多家,年销量12万吨,收入最少的也有10万元,日照、徐州、上海等饲料公司都在此设立代理机构;有1000余户专门从事泥鳅贩运,还有一支300人的专业捕捞队和技术组,他们每人的年收入都在15000元以上。旺季时,因来往运输的流动,全镇的大小饭店全部爆满。
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1500口人的金桥村,80户搞养殖,今年收入超1000万元。董淑胜承包了两个池塘,5月份放苗,6月份起塘,赚4万元;接着再放,9月份又卖,赚4万元,最近又在卖,一年收入超过12万元。胡尊利承包一个池塘,已经进帐6万元。
墩尚这地方不管是气候还是土壤等条件都适宜泥鳅生长,而且质量特好,深受韩国人青睐。因此,做大泥鳅产业,形成品牌,出口韩国,成了墩尚镇党委政府的又一战略决策。
明均、迎春、元海、玉赐福四大家出口公司在此诞生,出口量占韩国市场总量的90%!
世界上第一个泥鳅品牌——“墩尚牌”商标注册成功!
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泥鳅养殖基地座落墩尚!
2003年以来,每年出口1万多吨的数字最有说服力,今年预计出口超过2万吨,实现外汇5000多万美元!
董淑相激动地告诉我们,今天早晨他就出口4万斤!
真所谓“泥龙腾飞,出口创汇”!
辛勤付出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艰苦的努力赢得的是成功的喜悦。靠泥鳅养殖富起来的村委一班人及养殖大户们并没有忘本,他们纷纷捐资兴办社会事业,光是修路就捐资近千万元。
如今的墩尚,路修通了,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思路打通了,关键是把干群关系也疏通了!墩尚镇农民在建设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