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温室养殖与外塘养殖模式有诸多不同之处,在两个模式之间转换时,应该尤为注意。转塘时,温室与外塘之间的温度、采光差异,甲鱼健康情况,药浴的处理及外塘的修整都是影响转塘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期就上述影响因素,具体阐述如下:
一、放养外塘的消毒与培水
由于累年的养殖,外塘底泥中富含有机物及致病菌群,可通过抽干、清淤、翻耕、晾晒及泼洒生石灰等措施对底泥进行改造。
抽干:即先排干放养池塘中残留的池水。可在池塘中挖出纵横交错的排水深沟若干,并在池塘边挖一较深的坑用于集中周边水体,利于抽水机的放置工作。
清淤:可使用铁铲等工具清除池底表层淤泥;有条件的可采用机械(泥浆泵)清除,既节约费用又能清除干净。清理的淤泥可覆盖在甲鱼池塘池埂上,不仅可增加晾晒的表面积,还可增加池塘池埂厚度。
晾晒:对池塘进行暴晒不仅可起到消毒池塘的作用,还能让池底的有机物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而彻底氧化分解。等到池底泥土完全龟裂后再翻土暴晒,让底泥尽可能地氧化和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
生石灰消毒:该工作一般在开春时节就要开始着手,最好在晴好天气进行。如底泥过深,可以通过翻耕结合泼洒生石灰消毒的方式进行改底,对底泥中的致病菌进行有效的杀灭。
在临近转塘前的半个月左右,应该开始向外塘注水并调整水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外塘土池养殖可采用生石灰(使用剂量为60~80克/平方米)溶解后全池泼洒(石灰最好不结块,以石灰水的状态泼洒)。一般情况下,使用生石灰泼晒4~5天后,水体开始泛绿并呈现清、亮、爽的特性;如果未能培好水,可以应用EM菌剂发酵后全池泼洒。如果是砖墙泥底的外塘模式,底泥改造可参照上述模式。水体可使用EM菌进行培养,最好与红糖混合发酵一天后,再进行泼洒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进水口要用60目网布过滤,防止野杂鱼混入池内。
二、转塘前温室内调控
挑选健康强壮的甲鱼出外塘,如甲鱼发病未愈应该暂缓出塘,等甲鱼康复后再行出塘。其它注意事项如下:
1、温室温度的调控。为逐步缩小温室内部与外塘之间的温度差,在出塘前十天左右,即可着手准备温度的调控。可开始减少温室中加热源数量,逐渐降至不加温状态;逐渐开启温室的门,增加温室内空气的流动,使温室养殖环境趋近于外塘养殖状态。还可通过少量多次添加外塘水来降低温室内水体温度,每日降低幅度最好在3℃以内。
2、温室内采光的调整。温室与外塘的一大区别为温室内部除了喂食与查棚时开启光源,平时温室内部基本处于黑暗状态。可通过逐渐增加温室内照明灯的开启数量来逐渐调节温室内部的采光状态,减少甲鱼因温室内外光照的差异产生应激反应的情况。
3、出塘前甲鱼的调控。可提前十天左右给甲鱼饲喂些免疫多糖、甲鱼多维、板蓝根等增加免疫、清热解毒、消炎的产品。此外,伴随着温室内温度的降低,甲鱼吃食欲望及消化能力下降,因此可适当降低投喂量,保持甲鱼健康程度。在出塘前一天,最好停食一天,以减少甲鱼的应激反应。
三、放养前的试水
下苗前,须测定外塘水体的主要水质指标,并调控至符合要求。主要测定的内容为盐度和pH值。
1、盐度
甲鱼是低耐盐的水生动物,盐对它的安全浓度是0.5‰,如果养殖池塘靠近海区,须检测水体的盐度。
2、pH值
pH值应控制在7.2~8.5,如果低于7.2,可用生石灰进行调节。
四、甲鱼捕捉后的选别和药浴
1、选别
根据转塘的要求,按雄雌或按不同规格对甲鱼进行分类,分池投放。如甲鱼体表有伤未愈或活动度差的,可选出放入温室内继续饲养,直至恢复到正常情况时再放入外塘。
2、药浴
放养前最好对甲鱼进行药浴,药物以选择碘制剂或高锰酸钾为佳,其中采用碘制剂药浴时间一般控制在2~5分钟,使用剂量为5~10ppm。药浴水体最好为温室内部空白池的池水,保证其水温与温室内养殖水体温度相近。此外,甲鱼在起捕、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抓伤、擦伤情况,伤口若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感染发病,因此对于有皮肤创伤病症的甲鱼要进行单独的药浴治疗。
五、甲鱼下池的操作
让药浴后的甲鱼自然爬入池中(可将甲鱼袋口平放于塘边水面接触面,让甲鱼自然爬入水塘中),切忌从高处抛倒甲鱼,以免引起出棚甲鱼强烈的应激或呛水。选择转塘时间段应关注近期该地区天气情况,最好在转塘后有连续多天晴好天气。放养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4~7时或下午5时以后,避免在高温及阳光强烈条件下进行,以防棚内外光线及其它环境因素突变对出温棚甲鱼造成损伤(如瞎眼、感冒等)。下池后当天,可应用碘制剂等外消制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六、甲鱼下池后的诱食和保健
甲鱼下池当天就可使用少量饲料进行诱食,特别是温室为水下投料而外塘为水上投料的养殖模式时,应在食台四周泼洒饲料引诱甲鱼上台摄食。诱食的基本原则:应使用温室内统一品牌的饲料且批次一致,这样有利于甲鱼快速恢复摄食量。当投喂量恢复至正常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保肝类与消炎类的产品,护养甲鱼安全平稳度过转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