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真蛸亲体培育与受精卵孵化研究

时间 : 2023-01-05 06:16:54 投稿人 : Malik 点击 : 加入收藏

真蛸亲体培育与受精卵孵化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徐实怀马之明陈怡飚苏天风

广东惠来县海洋与渔业局奚祝生林俊明谢建文

 广东惠来县丰贝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李伟财/文

真蛸(Octopusvulgaris)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八腕目(Octopoda)、蛸科(Octopodidae)、蛸属(Octopu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以浙江舟山、福建-广东-广西北海以及海南一线较多,山东沿海也有少量分布,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具有补血益气、收敛生肌的功效,在广东、福建一带被列为海味珍品,用为妇女生乳的滋补品。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愈来愈少。

本文根据笔者进行的真蛸人工养殖和繁育试验,报道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真蛸亲体培育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结果,旨在为真蛸增养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真蛸亲体培育与受精卵孵化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亲蛸的来源

试验在广东省惠来县丰贝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中进行。

亲蛸选用南澳近海笼捕个体,挑选体形完整、无残肢、胴体圆鼓、体表无损伤、体重在0.8kg以上的真蛸,用塑料桶盛水充气运输至试验场暂养培育。

2.培育设施

亲蛸培育池为露天水泥池,长方形,规格6.0×4.0×1.8m,水深1.5m,并在池子四周上缘朝水平方向加一圈宽约30cm的防逃逸网片。水泥池上方用遮光率为70%的黑色遮阳布遮盖,并加盖黑网以营造适宜真蛸栖息的暗环境。池底置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一种章鱼受精卵附着装置”(ZL200810028776.9)用于真蛸的藏栖,选用的培育池及上述人工栖息物都需洗刷干净,并经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才可以投入使用。

孵化池也为露天水泥池,方形,3.3×3.3×1.5m。孵化桶为平底的鱼类受精卵孵化桶,容量1m3。

3.亲蛸的日常管理

亲蛸一般于下午3:00~5:00时入池,畜养用水为经过沉淀,过滤的天然海水,水温19~25℃,水温19~25℃,盐度20~32‰,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放养密度不超过1ind.m-2,雌雄比例1︰1,采用流水培育,流量1.3m3.h-1,充气。

每日记录水温、盐度、光照强度、摄食量和栖息状况,每天投饵3~4次,一般饵料日投喂量为真蛸总体重的8~10%,以甲壳类和贝类为主,投饵量以每餐基本吃完稍有残饵为度。

真蛸喜食营养丰富的活体饵料,产卵前约两个月对亲体进行强化培育。笔者主要是通过用鱼肝油、维生素C等及专用的营养添加剂强化过的鲜活沙蚕、小杂蟹和贻贝等进行喂养,以使真蛸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强提高真蛸亲体的营养吸收,促进卵巢早日成熟。每天投喂前观察残饵量,并据此调整投饵量。

试验过程每日全量换水一次,并彻底清除池底部的残饵及死亡的亲蛸尸体,持续充气和流水保持。投饵、吸污和换水时,要轻操作避免章鱼受到惊吓而影响其正常产卵。

4.观察与检测

亲蛸产卵前(停止摄食),逐只进行称重。为避免捞取亲蜻时惊扰和抓伤亲鱼,对性腺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故亲鱼测量时将栖息物一同捞起称重。产卵后随机抽取10只雌蛸检查,记录其在产卵后卵穗数量;每只雌蛸随机抽取10串卵穗,测量其长度,记录每穗的卵子数量,以此计算总产卵量。幼体孵化后取卵串计算孵化率。

用显微镜、解剖镜和肉眼进行观察,并用数码目镜拍照,观察其基础生物学,连续记录其胚胎发育过程,直到孵化出膜。

5.孵化

当确定亲蛸在栖息物(受精卵附着装置)中完全产卵且受精卵发育正常时,将亲蛸连同其附着器一起移入孵化池中培养管理;孵化池中的受精卵在开始孵化前将其移入孵化桶孵化。

真蛸受精卵分批成塾,每一个卵都有一个独立的外皮,靠“脐带”连结成穗,卵群像葡萄子一样,紧粘贴于附着器的壁上。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一般3~5天可全部孵化脱膜完毕。幼体培育则利用浮游幼体的趋光性特性批量收集,转入培苗池培养。

二、结果与分析

1.性别

真蛸雌雄异体,300克以下的小个体,从外形上很难区分。个体450g左右时,雌雄个体特征上的差异出现,雄蛸右第三腕足生长较左第三腕足稍短。随时间推移,这一现象更加突出,顶端稍钝,卷曲变形,一条乳白精沟纵贯右第三腕足,左右第二、三对腕足具有二、三个相对应的特大吸盘;雌蛸则无此特征,且腕足上对应吸盘均匀有序排列。在培育过程中雌体少有激烈运动,而雄性则相反。

2.交配与产卵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真蛸有自然交配行为。通过对环境调控,营养强化,可有效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并达到成熟。交配一般在夜间进行,雄蛸紧追雌蛸,身体色素加深并将腕探抓雌蛸身体示爱,最后雄蛸张开八爪将雌蛸抱住翻滚成团,雄性个体将茎化腕插入雌性个体外套膜腔内,将精液输入到雌体输卵管的未端,这一现象可达1~5分钟之久。在人工圈养条件下,重复交配和多雄交配经常发生。

真蛸受精卵分批成熟,分批产出,产出的卵状如饭粒,呈穗状连在一起,刚产出的卵群外被粘液,卵子乳白色,大小(2.0±0.1)×(1.0±0.1)mm。每个亲蛸产卵100~400串,每串长5~9cm,重量0.4~0.7g,每串卵量300~500粒。随机抽取的10只亲体产卵时体重为1553~2953g,平均2228g;产卵量69339~204245粒,平均产卵量124332粒;单位体重产卵量42~71粒/g,平均56±7.87粒/g。

3.护卵

蛸类具有特殊的护卵行为,产卵后的雌蛸守护卵群。雌蛸不断用漏斗给卵群喷水,即保证了充足的氧气又清理了卵膜上粘附的杂物,促进卵子的正常发育和防止敌害入侵。护卵过程中,亲体几乎不离开卵群,基本绝食,产卵后往往因消耗过大而死亡。

4.孵化

真蛸卵呈长椭圆形,刚产出时半透明,卵群外被一层粘液,这层粘液经3~5d完全消失。卵子产出后经7~10d开始分裂,分裂发生在动物极表面,为不完全分裂-盘裂。这时卵质也发生变化,原生质集中在卵子一端,分裂形成胚盘。卵质的大部分不营分裂,并在卵子另一端形成米白色的营养卵黄。胚盘经原肠作用成为胚体。

胚体再经过7~10d发展,前侧部形成较大的头部,并角生出2枝眼柄,后侧缘分成8叶,倒延至口部形成腕,这一变化过程一般只需几至十几个小时即可完成。这时肉眼可分辨出胚胎的轮廓:眼柄前端内陷形成的眼,初始为浅红色;8条腕芽抵在头端,相对于较大的头部,胴体短小色淡,浅色的胴体上有一明显的块状物-漏斗。营养卵黄没有被包裹在胚体内,而是在卵子一端形成外卵黄囊,大小约占整个卵子的3/5,自然垂吊的卵子,外卵黄囊一般位于卵子的底部(卵子粘连索的远端)。这时的胚胎称之为“红珠”。

卵子转为“红珠”之后发育加快,胚体变化肉眼可见,卵子形态发生以下明显变化:卵黄消耗,外卵黄囊缩小,胴体增大,腕芽生长出触手;色素加深,眼睛变为黑色,称之为“黑珠”在胴体、头部和触腕的背面出现褐色斑点,这些斑点能随光照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

胚胎继续发育,在受精卵产出后约23~25d可见心跳和胴体缩动;八条触腕从眼前伸出,浅螺旋状地围抱外卵黄囊。

在受精卵产出25~30d,胴体增大至约占卵子的2/3时,幼体在卵子内会发生翻转。胚体发生翻转后,胴体部由原来位于靠近卵柄方向的一端转到位于卵子的游离端,大约经过24h,整个受精卵的长度显著增大,胴体长度也明显增加,此时色素的沉积已基本完成,外卵黄囊也大部分被完全吸收。

幼蛸出膜,随着外卵黄囊的缩小,膜内个体增大,幼蛸体态形成,胴体后部出现卵腔空隙。出膜前幼体外套腔胀缩,使卵腔处出现裂缝。随着收缩加剧,裂缝增大,胴部先行脱出,出膜后的胴体继续胀缩,带动身体往外挣脱,头部随之出膜,八条腕围抱外卵黄囊最后沿裂缝中出膜。带出来的外卵黄囊在几十分钟内消失殆尽。初孵的幼体具备墨囊,受到刺激时有喷墨行为。初孵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主要区别仅体积较久,色素不发达,正常情况下幼蛸出膜行为几分钟内就可完成。整个孵化时间随温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水温18~28℃时,真蛸幼体经过20~42d就能孵化出膜。

三、结论与讨论

1.孵化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是影响孵化的重要因素。Caveriviere指出自然状态下,平均水温27℃,真蛸卵子发育孵化的时间为15~42d;平均22~23℃,需要29~49d;21℃下,需要57~65d,18.8℃,需要65~74d;而平均17℃水温条件下,需要80~87d。Sakaguchi等认为真蛸受精卵最低孵化温度为11.9℃,有效积温299.4d.℃。在笔者实验的人工养殖条件下,水温18~22℃时,真蛸幼体经过35~42d孵化出膜;22~27℃时,真蛸幼体经过24~37d孵化出膜;25~28℃时,真蛸幼体经过23~33d孵化出膜。接近于Caveriviere的研究结果。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真蛸受精卵的孵化时间随着水温升高而缩短。

2.海捕性腺发育早期与发育后期的亲体产卵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具不同特征

在笔者的试验中,自然海区捕到的性腺发育后期的真蛸在人工条件下难以强化驯养产卵。处于该阶段的亲体,在人工条件下摄食量少,活动强度减弱,导致性腺退化,甚至会因为躯体消瘦而死亡。即使少数能产卵的,其产卵量不多,质量差,多数产卵后的亲体在2~5天内死亡。但性腺发育早期的个体经驯化后摄食依然旺盛,经营养强化后可正常产卵。试验表明,多数海捕性腺发育后期的亲体容易死亡,解剖发现卵巢红肿,冲血,溃疡。是否与因捕捞过程受到惊吓,挤压受伤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胚胎翻转

Boletzky、王卫军、郑小东等在研究试验中都观察到蛸类胚胎发育过程中要发生两次胚胎翻转。

郑小东认为翻转原因可能是:胚胎发育期间有利于物质交换;孵化时的体位要求。王卫军认为短蛸第一次翻转可能与卵黄物质的包裹及原基形成以后卵黄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Ignatius认为第2次胚胎翻转为幼体孵化出壳提供了合适的位置。Boletzky研究真蛸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现,有时候并不进行第2次胚胎翻转,而是直接从卵柄端破膜而出,所以他认为认为第2次胚胎翻转是非必须的。我们在试验中发现,在胚胎翻转前后,胚胎发育加快,胎体增大,当胚胎外套胶壳发育为鸡蛋壳型状时,多产生翻转。

4.护卵行为

雌蛸亲体具有特殊的护卵行为,产卵后雌亲蛸守护卵群,直到幼体孵化出膜。护卵过程中,雌蛸不断用漏斗给卵群喷水。亲体的护卵行为和特殊的胶质膜使得蛸类的受精卵保持较高的孵化率。在笔者的试验中,有亲蛸护卵的受精卵群,其孵化率都在95%以上;没有亲蛸护孵的卵群,在充气的条件下,其孵化率都在20%以下;而从卵群中分离出来的卵串或分散的卵粒,即使在充气适温条件下,其孵化率都在5%以下。钟建兴认为整个卵窝为真蛸受精卵完整结构,卵串中轴丝在孵化过程中具重要功能。受精卵或卵串从卵窝摘下进行分离孵化时,卵内胚胎停止发育,卵腐化死亡。这与本研究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孵化失败的原因是否与缺少卵索“根部”或受精卵运动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真蛸亲体培育与受精卵孵化研究

相关文章

  • 河蟹养殖户蟹塘放苗需要很复杂?别瞎扯了好么!
    河蟹养殖户蟹塘放苗需要很复杂?别瞎扯了好么!

    大家晚上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饶小坤,这段时间,为了把养蟹者说公众平台打造的更专业,更加贴近养殖户的需求,我们进行了更多的外围补充,采编,事情比较多,所以文章更新的有一些杂乱无章,与季节性需求有一点差距,但是呢!我们还是很清楚,我们应该为养殖朋友更新一些什么内容的哈!今天,我与老潘又给大家上菜了,味道怎么样?当然,只...

    510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罗非鱼养殖常见病细菌性烂鳃病防治技术
    罗非鱼养殖常见病细菌性烂鳃病防治技术

    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柱状黄杆菌【病症】病鱼鳃线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7~9月为流行期。【防控】预防:①严把清塘“四关”,健康肥水培藻,为罗非鱼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②鱼种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10~20分钟。②交替用黑金神、新活菌王、六控底健康、得立康等...

    2688 罗非鱼养殖技术 罗非鱼 淡水养殖 罗非鱼养殖 罗非鱼养殖方法
  • 夏秋灯光诱虫养鱼技法
    夏秋灯光诱虫养鱼技法

    黑光灯是一种诱捕昆虫的特殊工具,用在养鱼生产上,可以节约大量动物蛋白饲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黑光灯发出的光波波长为3800埃,大多数昆虫如飞蛾、蝗虫、螳螂、蚊蝇等,对波长为3000埃~4000埃的光波极为敏感,具有很强的趋光性。黑光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诱捕昆虫的。它既可直接安装在鱼池上诱虫喂鱼,亦可安装在田间、...

    221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螃蟹养殖-水肿病如何防治
    螃蟹养殖-水肿病如何防治

    病因该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症状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在池边,停止摄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防治方法①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的惊扰,不使其受伤。②每立方米水体用土霉素0.5克~l克对水全池泼洒。③每公斤河蟹用土霉素或红霉素0.1克~0.2克拌饵投喂,连喂7天。...

    1961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淡水鲟鱼养殖技术攻略
    淡水鲟鱼养殖技术攻略

    鲟鱼又称鲟龙鱼,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一种鱼类,鱼肉和卵的蛋白含量可高达18%和29%,富含17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药效和美容保健功能。人工淡水养殖的鲟鱼肉质优于三文鱼,制成的鱼子酱为美食珍品,出口欧美国家备受欢迎。人工养殖鲟鱼对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本期特介绍一组相关技术,供养殖户参考。环境选择由于人工养殖条件...

    2232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花鲈养殖常见病柱状屈挠杆菌病与类结节病防治技术
    花鲈养殖常见病柱状屈挠杆菌病与类结节病防治技术

    1.柱状屈挠杆菌病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体表、鳍条和头部。寄生处一般有溃疡和缺损。流行季节水温在15~32℃。主要发生在放养过密和水质不好的水中。防治:保持水质清洁,放养密度适宜,用土霉素拌在饵料中投喂治疗。2.类结节病病原为杀鱼巴斯德氏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两极染色性,无动力。病鱼无食欲,体色变...

    2498 淡水养殖 加州鲈 加州鲈养殖 加州鲈养殖技术 加州鲈养殖方法
  • 新建鱼塘要看“风水”
    新建鱼塘要看“风水”

    近年来很多地方对一些低产低洼田进行改造,以放养水产品。由于经验不足,往往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下就新建鱼塘注意事项提几点建议:一、新建鱼塘最好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其优点在于便于饲养管理和拉网等操作,同时,东西向的池塘能接受较长时间的日照,可以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温的提高。二、新建鱼塘必须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环境。...

    527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大规格罗非鱼养殖户不用愁,海大罗非料帮你避开链球菌病!
    大规格罗非鱼养殖户不用愁,海大罗非料帮你避开链球菌病!

    临近7月的时候,大规格罗非鱼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投料,怕长速不够,达不到出鱼规格,链球菌病发病时损失更大,如果不投料,肯定是大规格过链球菌病,风险率直线提高。那么能不能投喂?用什么料投喂,能快速拉大规格?海大客户给你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据往年统计,罗非链球菌病一般会在7月中下旬来临,因此,我们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打理...

    1199 罗非鱼养殖技术 罗非鱼 淡水养殖 罗非鱼养殖 罗非鱼养殖方法
  • 乌鳢人工繁殖中最容易发生的六个问题
    乌鳢人工繁殖中最容易发生的六个问题

    1.亲鱼难产死亡。难产也称滞产。它是指雌鱼催产后外观腹围增加很大,腹部膨胀甚至发硬。泄殖孔突出红肿,挤压腹部,只有少量卵被压出,而在生殖孔中压出混浊的液体或血水。解剖卵巢可见部分卵子吸水膨胀。由于亲鱼经催产虽未产卵但卵已吸水,或者已经排卵,但卵粒闷在卵巢腔中,生殖孔被卵巢阻塞而不能正常产出。其原因是在人工繁殖时,挑选的...

    2601 黑鱼 淡水养殖 黑鱼养殖 黑鱼养殖技术 黑鱼养殖方法
  • 甲鱼养殖过程中的粗脖子病怎么处理
    甲鱼养殖过程中的粗脖子病怎么处理

    福建福清市渔溪镇甲鱼养殖户林老板:我的甲鱼现在每天都有死亡十几只,主要是得了粗脖子病,希望公司提供一些治疗方法。答复:粗脖子病类似于红脖子病,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主要致病原因是池塘水质恶化、底泥未充分氧化分解的有机物大量沉积,致使水体中致病菌大量繁殖,甲鱼抵抗力下降,促使水体中气单胞菌入侵甲鱼体内。故,建议该养殖户...

    828 甲鱼养殖技术 甲鱼 淡水养殖 甲鱼养殖 甲鱼养殖方法
  • 高温期河蟹与小龙虾养殖预防管控技术要点
    高温期河蟹与小龙虾养殖预防管控技术要点

    近期连续的高温天气,加剧了底质和水质恶化,导致水草上浮腐烂、蓝藻爆发,河蟹、小龙虾爬边、上草、上岸及各种病害与死亡量明显增加!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防管控:1.水草与水底管控:如水草过密或上浮,应尽快削剪并捞出,傍晚使用粒粒神+黑臭净(1+2用3-4亩)干撒,快速消除因水草腐烂或底质腐败导致底质发臭、缺氧产生的...

    1947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河蟹脱壳不遂掉脚的可能原因分析
    河蟹脱壳不遂掉脚的可能原因分析

    河蟹脱壳不遂很严重,已经到了步足全掉光的地步了。一样的蟹苗,邻近的两个池塘一个掉脚一个不掉脚。整个地区却有三分之一的人反映有掉脚问题。一位养殖老手说道,养了将近20年螃蟹,这样的事情还是第一次见,池塘里甚至有些青虾也掉脚。一般看到养殖户朋友的河蟹脱壳伤亡,不能直接怀疑蟹苗质量,很多时候是环境造成,平时一个小问题,时间长...

    2232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细鳞鲳鱼养殖常见病腐皮病防治技术
    细鳞鲳鱼养殖常见病腐皮病防治技术

    此病由细菌引起,确切病原需待进一步研究。该病主要是鱼体受伤或被小瓜虫感染后引起的皮肤发炎,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身体失衡,不久即死去。重症者鳞片脱落,肌肉腐烂,有时会继发性感染水霉病。防治办法:①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一旦机体被寄生虫感染要及时杀灭.②亲鱼患病,可肌肉注射青霉素,剂量为4~6万国际单位/尾;③发病后,也可用1...

    2324 淡水养殖 淡水白鲳 淡水白鲳养殖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 淡水白鲳养殖方法
  • 黄颡鱼苗种期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介绍
    黄颡鱼苗种期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介绍

    苗种质量的参差不齐,使得早年只在黄颡鱼成鱼阶段才能看到的疾病如车轮虫病、气泡病、暴头病等,如今在苗种期就有发生。文/武汉华扬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段忠飞张金林黄颡鱼,广东俗称黄骨鱼。因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好,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受养殖业者欢迎,又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应与各种鱼混养,所以人工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在...

    286 黄颡鱼 黄颡鱼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黄颡鱼养殖 黄颡鱼养殖方法
  • 草鱼喂草把四关
    草鱼喂草把四关

    草鱼是典型的食草性鱼类,从幼鱼体长5厘米起就开始吃草。体重250克以上的草鱼,每条每天的食草量可以达到125克~180克。在用草喂草鱼时,要把好四关:一是多投喂鲜嫩草料鲜嫩草料营养丰富、纤维素少,草鱼喜食、易消化,能使草鱼长得快、少生病,可减少投喂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投喂草鱼的草料,应尽量选用鲜嫩草料...

    2327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Cann't connect to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