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白点病。
1、病原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虫体的体型和大小随着虫体发育时期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可分为幼虫期和成虫期。
2、流行情况及危害
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pH为6.5~8,夏季少见,因此流行于春、冬季;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秋季及盛夏也有发生;而在池塘水质好,饲养管理优良,鱼体健壮时,在春、冬季也不暴发小瓜虫病。多子小瓜虫借助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水温在15~20℃时,侵袭力最强,孵化后24小时内侵袭力较高,26小时后就降低。
3、症状
多子小瓜虫寄生处形成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故又叫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体表有时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虫体如侵入眼角膜,会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将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终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亡。长吻鮠对多子小瓜虫病有易感性,发病后常出现暴发性死亡。
4、病理变化
多子小瓜虫在鳃片的任何部位都可寄生。在上皮细胞下寄生,并不断转动,引起上皮细胞轻度增生,形成一个个小白点;引起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渗出,或局部缺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引起黏液细胞增生,分泌亢进。随着虫体长大,多子小瓜虫填满相邻两鳃小片的间隙,并将虫两侧的上皮细胞吞食掉,只是虫的两端尚有上皮细胞包围。在鳃上可看到一部分多子小瓜虫中途夭折,先变成颗粒状紫蓝色,以后变为均匀无结构的红染物,最后被寄主所吸收。
5、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鱼种下塘前进行消毒,合理放养。
6、治疗方法
(1)全池遍洒福尔马林,使池水含福尔马林30~50毫克/升,隔天遍洒1次,共泼药2~3次。
(2)全池遍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2毫克/升浓度,连续数次,每天洒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