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变天倒藻、缺氧而烦恼吗?
倒藻后水质
你还在为气泡病而烦恼吗?
发生气泡病的水质
你还在为转季节(春夏、夏秋)池塘发病严重而烦恼吗?
你还在为水温变化过大而烦恼吗?
你还在为水黑、水浓、水清而烦恼吗?
这些所有的现象都是不稳定的结果。
一、好水的新标准是:稳定、水肥、底好
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稳定是第一位的!我们池塘的水天天浑都不怕,怕的是今天浑,明天变清,后天变绿,然后再变浑;天天氨氮高的没多大影响,如果今天氨氮高,明天氨氮低,后天再高,这个危害远远超过氨氮长期高的危害;我们的池塘长期亚硝酸盐高不怕,怕的是今天亚硝酸盐高,明天亚硝酸盐低,后天再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在处理完水浑过后,降低氨氮、亚硝酸盐过后,池塘就开始发病了。不稳定是万病之源,只有保持水体稳定,才能减少发病!
二、如何才能把水稳定,是一门大学问,是养好鱼的根!
1、加深水位,有利于促进水体稳定;
近期早晚温差大,早上温度低,中午温度高,晚上温度低,水浅的池塘我们就经常看到黑色或者灰色的幔子,但是在水库、大河我们见不到这种现象;因为水库、大河的水深相对的稳定,没有出现倒藻的情况,而我们的池塘倒藻很严重。另外,我们经常听说“风流”与“密度流”的问题,在水浅的池塘,一阵风吹过来,水温下降很快,而水深的池塘变化较小,我们通过水温监测数据显示,水浅的池塘中午的水温比水深的池塘高,而晚上缺更低。所以养殖池塘建议水位长期保持1.8米及以上,可保持水体相对稳定。
2、合理利用增氧机,提高增氧效率及平衡溶氧;
增氧能力强的池塘
万物生长、生存都离不开氧气;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思维模式”,就是池塘里面目前鱼不多,温度不高,不需要太多的氧气,我们不需要增氧,其实,池塘里面还有大量的微生物(藻类、菌类以及原生动物)也在消耗氧气,这也是很多池塘刚放苗不久都会出现浮头的原因。另外,晴天中午及下午我们也需要的将增氧机打开。原因有二点,一是池塘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只会停留在补偿深度以上的水体中,而补偿深度以下的水体溶氧产生少,储存少,通过增氧机可将过多的氧气运送到下层去,促进溶氧在池塘的中均匀分布;二是溶氧产生过多,浓度超过该温度下的溶氧饱和度50%及以上,多余的氧气就会外溢,刚好我们这时候喂食或者鱼体游动到该水层,就会进入鱼的鳍条、鳃或者机体,导致气泡病的发生。
3、加强底泥处理以及勤改底,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
养殖后的池塘底泥与经过暴晒一段时间后的底泥
“改底”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再陌生,但我们如何去看待“底泥”呢?首先,底泥是一个营养库,他应该源源不断的向水体中释放营养物质,这就像泡茶一样,我们把“茶叶”泡在杯子里面,不管喝了很多杯水过后,还是一样会有茶叶的味道,只是越来越淡;其次,底泥是粪便、残饵以及有机污染物等混合物,“改底”就是为了促进这些物质转变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所以,良好的底质环境,是水体稳定的基础。
4、经常使用多元有机酸稳水、调水是保持水体稳定的重要措施;
“多元有机酸”具有刺激性小、强效、解毒、补碳以及提高酶活性等多种功能;可降低使用后倒藻等情况发生的几率,同时具有提高酶活性的功能,能够促进有益微生物(藻类、菌类、原生动物)等迅速繁殖,使水体生态系统迅速建立,增强稳定性。
5、使用“可溶性的有机肥”以及“碳源”,不是氮肥和磷肥;
营养单一的水体(裸藻水)
现代养殖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产生的残饵、粪便等富含大量的氮、磷等物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池塘现在肥水很少,池塘也会变“绿”的原因(尤其在投喂量大的时候)。所以我们对肥水产品提出新的标准:可溶、营养全面、低氮、高碳、活性、无药残。“可溶”提高利用率,同时减少对底部环境的污染;“营养全面”为池塘培养多种藻类奠定基础,使池塘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就像4个轮子的小车就比摩托车、三轮车稳定性好);“低氮”降低池塘氮污染,为后期亚硝酸盐、氨氮高减轻负担;“高碳”促进水体稳定(近期多数池塘出现高pH值就是因为缺碳,池塘总碱度缺乏);“活性”可提高池塘本身的营养物质的综合利用;“无药残”为生态养殖奠定最根本的基础。
所以,稳定大于一切!稳定减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