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是一种全球性最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养殖罗非鱼,年产量超过150万吨。我国罗非鱼的养殖已经形成规模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及台湾。随着水产养殖产业不断发展,罗非鱼的病害日益严重,近几年国外相继报道罗非鱼感染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案例。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iralnervousnecrosisvirus,VNNV)隶属于诺达病毒科β诺达病毒属,β诺达病毒属主要感染鱼类。VNNV是一种细小RNA病毒,呈20面体结构,无囊膜,大小为25nm~30nm,病毒大小常因感染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是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感染VNNV的病鱼主要表现为典型的游泳不协调、螺旋状游泳或急促游泳等神经性疾病症状,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神经组织细胞出现典型的空泡化。
案例1
2007年冬季,法国一罗非鱼淡水养殖场出现罗非鱼幼鱼暴发性死亡,当时鱼苗规格约为1.2cm左右,养殖场水温控制在30℃。发病罗非鱼幼鱼主要表现为游水和不协调游泳。Bigarre等收集发病鱼和死鱼,分别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病毒分离和鉴定、RT-PCR检测及回归感染试验,确诊引发该罗非鱼幼鱼暴发性死亡的病原为诺达病毒,首次报道了淡水养殖罗非鱼自然感染诺达病毒。
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包括大脑、脊髓、嗅觉和视网膜在内的大部分中枢神经组织出现病变坏死,这些组织中的细胞质出现空泡,并伴随少量的细胞核固缩和细胞核溶解。嗅觉神经组织中有大量的细胞碎片出现。另外,在肝脏组织中亦观察到大量的细胞质空泡,但未有细胞坏死。
将收集的病鱼组织制备成悬液,无菌接种SSN-1细胞,一周后未观察到细胞病变,但是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能观察到很明显的荧光。利用扩增VNNV外膜蛋白T2区域的特异性引物,对5尾死鱼进行RT-PCR检测,均获得大小为875bp的特异性片段,经测序比对,发现其与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GNNV)的同源性很高。此外,用所获得的病毒回归感染罗非鱼成鱼,致死率达到20%,感染病毒的罗非鱼出现昏睡、厌食和黑身等症状。
案例2
泰国一罗非鱼养殖场暴发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D),感染病毒的罗非鱼幼鱼出现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90%~100%。该报道在泰国首次发现淡水养殖罗非鱼幼鱼自然感染VNNV,并出现大量死亡。感染VNNV的罗非鱼为10日龄幼鱼,主要表现神经失调症状,包括不协调游泳和螺旋式游泳。
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在视网膜、脊髓、嗅觉、前脑视叶等神经组织中出现大量空泡变性和神经坏死,但未发现有包涵体出现,病鱼其他组织中亦未观察到病变坏死出现。
通过免疫组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鉴定,病鱼组织中均检测到VNNV。将RT-PCR产物经克隆测序和比对,发现该病毒与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GNNV)的同源性最高,在93.07%~93.88%之间。
分析
1、本文章提供的两个案例均来自国外,目前在我国未见有报道称养殖罗非鱼大量感染VNNV的现象。虽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马杰等人于2015年发表了关于《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病原的电镜观察初报》,通过电镜,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罗非鱼体内观察到呈球形、无囊膜、直径约为30~40nm的病毒粒子,称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相近,但未发现有后续进一步的鉴定证明该病毒是VNNV。尽管如此,我国作为罗非鱼的养殖大国,要重视VNNV的罗非鱼的潜在危害,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以减少经济损失。
2、VNNV能感染多种鱼类,目前受感染的鱼类大多是海水鱼,但国外也相继出现VNNV感染淡水鱼的报道,除本文章提供的罗非鱼之外,还包括澳洲贪淡漫鲇、尖塘鳢、观赏孔雀鱼、青鳉鱼、欧洲鳗鲡、中华鲶等。我国大陆出现淡水鱼感染VNNV的病例较少,2017年6月,公司技术部和研究所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发病云斑尖塘鳢体内检测和分离到VNNV,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现VNNV感染淡水鱼的案例。VNNV向淡水鱼的蔓延,势必会对淡水鱼类的养殖业带来危害,要引起广大养殖户和病害检测人员的高度重视,提前做好监测和预防工作。
3、VNNV既可以通过水平途径进行传播(带毒鱼、水质和渔具等),也可以通过垂直途径进行传播(亲鱼)。越来越多淡水鱼感染VNNV,可能是通过海水鱼传播的。另外,通过敏感性较高的半巢式PCR方法,从鱼类生物饵料中检测到了VNNV。淡水鱼感染VNNV,是否也会通过带毒的生物饵料,还需要进一步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