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7年,澳大利亚詹母斯库克大学的ArielE等研究报道了养殖罗非鱼感染蛙虹彩病毒(Ranavirus)病的事件,感染病毒的罗非鱼鱼种于两个月内死亡率达到100%。这给罗非鱼的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蛙虹彩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蛙虹彩病毒属,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轮廓为六角形,有囊膜。大量病毒颗粒堆积可呈晶格状排列,直径一般为120~300nm。蛙虹彩病毒主要感染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感染鱼类包括加州鲈、石斑鱼、河鲈、虹鳟等,侵袭范围从几克的苗种到几百克的成鱼,发病水温在20~28℃,次高温时发病。目前我国养殖的加州鲈、石斑鱼每年都有发病病例。
该次研究首次报道蛙虹彩病毒感染罗非鱼鱼苗。该罗非鱼养殖场采用网箱养殖方式,水温恒定在24℃。患病鱼表现出典型的旋转性综合征(Spinningtilapiasyndrome,STS)症状,时而在水体中呈螺旋状快速游动,时而停止在水底,时而呈45°悬挂在水面。感染病毒的罗非鱼呈现体色发黑、鳃丝苍白、眼球突出和腹水症状,有些鱼颌下皮肤出现红斑,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明显发白,脾脏、肾脏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出血性坏死,继而形成坏疽,肾小管收缩,肾间质出血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多数肌肉出现灶性溶解(如图标识所示)。蛙病毒不但可以通过垂直传播途径,还可以通过水平传播途径感染健康罗非鱼,将具有明显STS症状的罗非鱼置于健康鱼群中,发现健康鱼逐渐出现STS症状,一个月内病鱼死亡率约20%。
对于罗非鱼感染蛙虹彩病毒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典型的旋转性综合征初步判断,但由于病毒感染后对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很快会诱发一些条件致病菌感染,所以只靠临床症状诊断不够准确。特别是该病的打转、鳃丝贫血、眼球突出、腹水等症状与目前高发的罗非鱼链球菌十分相似,容易误诊。进一步的确诊还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PCR病毒检测、细菌分离培养等措施。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法和LAMP法,是最为准确和特异的诊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