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年来,我国养蟹业面临许多问题,如种苗质量问题、蟹病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市场潜力问题等,尤其是多年来一直肆虐国内外养蟹业的流行性病毒病害、逐年不同的蟹病变异、成活率低等问题,都让养殖户无所适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
追其根源是出于短见行为,从亲蟹培养、种苗繁育到整个河蟹养殖过程,都存在滥用消毒剂、抗生素和杀虫药等,如有的消毒剂对水体有污染或对水生动物产生危害;抗生素的滥用,也使菌株产生较强的耐药性,甚至刺激产生强毒力的菌株或导致病毒变异,既污染水环境,威胁人类健康,也对水生动物内脏器官产生损害,降低机体免疫力,形成疾病恶性循环;有些杀虫杀藻药使用有机磷类农药和重金属化学药品,残留量大,有的甚至是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这些问题对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危害。
同时,国际社会对动物食品的安全性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对药物残留的检测,因此为了加强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健康养殖迫在眉睫。
专家认为:病毒病是由亲蟹携带并遗传的,一旦养蟹过程中出现条件恶劣就可能发病,如果蟹的生长环境好、体质健康、营养均衡,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发病的几率,由此导出了健康养殖、生态养殖的先进观念。
总之,要想使得养蟹业长久发展,必须重视食品安全,不但外国人考虑药物残留问题,随着国人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温饱基本解决,环保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部门和消费者对蟹的品质管理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健康养殖势在必行。
二
消毒清塘,灭害除杂
解毒排毒,消除隐患
降解尸残,抑制病毒
健康肥水,保健养苗
水质、底质的养护与改良。
三
营养均衡与消化吸收
肝脏肠胃的健康保护
消化系统的健康循环
蜕壳、硬壳期的健康保护
增强活力,健康免疫。
四
种:健康亲蟹的选育
苗:健康蟹苗的培育
环境:健康养殖环境的养护
营养:优选饲料,科学投喂
管理:注重细节管理,规避养殖风险
成本: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
高效:关注细节,用心管理,成功高效
注:二、三、四详细内容请参阅“河蟹健康养殖细节管理和关键控制技术”
五
六
1.品系鉴别:为减少养蟹风险,养殖户应掌握各品系河蟹优良蟹种的鉴别技术,按鉴别标准购取优质蟹种。
2.亲蟹的选择和繁育:
人工繁殖河蟹苗,必须有足够的怀卵亲蟹,主要到养殖区收购已达到性成熟的亲蟹暂养后,放入海水环境中,促使其交配怀卵。
1.品系选择:建议选择长江蟹即长江流域所产出的中华绒螯蟹,因为其肉质最美,经济价值最高;选择“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肢长矫健”,个体大、体质肥壮,蟹肉丰满者为佳。
2.雌雄规格:雌蟹每只要求125克以上,雄蟹每只150克以上。选留时间一般在立冬前后(阳历11月上旬),雌雄蟹最好异地购买。
3.饲养:将收运来的亲蟹放到淡水池塘中精心饲养,一般利用土池散养,池塘1亩左右,水深1米以上,可散养亲蟹250~500公斤。放入亲蟹前,应对池塘进行清塘,用百安威(每瓶用3亩.米)消毒,第二天用解毒超爽解毒。亲蟹暂养池需筑有防逃设施,尤其进、出口处要用防逃网拦好。散养亲蟹最好是雌雄分养。
4.管理:饲养中的管理工作包括投饲、换水和防逃三方面,从每年11月下旬到次年4月下旬,每公斤亲蟹约需投喂1~2公斤带鱼,每次投喂量约为亲蟹重量的0.5~1%。为保持水质清新,每3~4天作一次水体交换,用六控底健康和粒粒神改善池底和增加溶氧。同时每天都要检查亲蟹防逃情况。
5.亲蟹促产:就人工繁育而言,江浙一带,亲蟹促产的最适时间,宜选择在3月上、中旬,在此期间,将越冬亲蟹,按雌雄2~3:1的比例,置于盐度为8~33‰的海水池中,让其顺利交配产卵。海水促产后的第二天,即能见怀卵个体,一周后的怀卵率可达70~80%,半个月后,雌蟹可基本怀卵,届时,可将雄蟹捉出另行处理。
七
1.亲蟹交配,雌蟹怀抱受精卵:12月至翌年3月是河蟹的交配产卵期,海水或半咸水(一般要水体的盐度为8~33‰)是河蟹交配产卵的必要条件。
2.受精卵胚胎发育:人工条件下,受精卵在水温18~25℃,需15~20天即可完成胚胎发育
3.幼体出膜(蚤状幼体)
4.蚤状幼体(Z)→大眼幼体(M):在水温20~25℃,盐度18~25条件下,蚤状幼体需15~22天,共经过5次蜕皮(分别成为Z1、Z2、Z3、Z4、Z5),变成大眼幼体(8~10万只/斤)。其中Z5变态为大眼幼体时进行为期4~5天的淡化才能出苗。
受精卵→蚤状幼体(Z)→大眼幼体阶段为蟹苗培育
5.仔蟹培育(大眼幼体→豆蟹):仔蟹培育是河蟹人工养殖的第一环节。它是将蟹苗(大眼幼体)经20~30天培育使之蜕壳3~5次成为V期仔蟹的生产过程(大眼幼体经1次蜕皮变成外形接近成蟹的Ⅰ期仔蟹;经3次蜕壳而成的仔蟹称为Ⅲ期仔蟹,经过5次蜕壳即成Ⅴ期仔蟹);V期仔蟹大小似豆,俗称“豆蟹”,每千克3000只以上,因此仔蟹培育又称豆蟹培育。豆蟹主要用作扣蟹培育。
6.扣蟹培育(豆蟹→扣蟹):扣蟹是规格为2~15g的一秋龄幼蟹的统称,扣蟹培育是指将豆蟹(V期幼蟹)经过2~5个月的饲养,培育到规格达到50~200只/斤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因为大小和纽扣差不多,俗称“扣蟹”。
仔蟹培育和扣蟹培育称为蟹种培育
7.成蟹养殖(扣蟹→商品蟹):成蟹养殖是指二龄蟹的养殖,利用池塘、稻田等环境,将蟹种(扣蟹50~200只/斤)经过4~10个月的饲养,养成100~250克(即2~5只/斤)左右的商品蟹。蟹苗经暂养(仔蟹培育)和一龄蟹种扣蟹培育至翌年的惊蛰后便进入二龄蟹的培育,直至河蟹捕捞上市。
八
河蟹人工养殖是通过人工方法将蟹苗(大眼幼体)经仔蟹及扣蟹培育直至养成商品蟹的生产过程,通常包括仔蟹培育、扣蟹培育和成蟹养殖(即商品蟹饲养)三大环节。
(一)仔蟹培育
仔蟹培育是将15万只/公斤左右的蟹苗(大眼幼体)培育1个多月,经3~5次脱壳,长成3000只/公斤左右的仔蟹(俗称V期幼蟹、豆蟹);蟹苗个体重仅6~7毫克,寻觅饵料和逃避敌害的能力很差。若直接投放到湖泊、成蟹池等较大水体中养殖,成活率很低。所以需将其放养在环境条件好、便于精心管理的较小水体,进行精细培育。
1.仔蟹培育技术要点:
蟹苗因个小体弱,环境适应能力和御敌能力差;须将其放养在环境条件好、便于精心管理的较小水体,进行精细培育。
①土池条件:新开或改建土池,选择底质较硬、淤泥较少、水源清新无污染、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形状以东西朝向长方形为宜,池底平坦,地埂坚固,埂坡比1:2~3;面积0.5~1亩;池深1米以上(可保持水深0.6~0.8米)在埂面四周,用尼龙薄膜、塑料板等材料围筑高约0.5米的防逃设施。土池建设基本要求均应满足蟹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由浮游生活向底栖生活和由摄浮性食物向摄沉性食物两大转变的需要。
②清塘消毒→解毒→生物净化:详看“关键控制技术一:健康清塘·消除隐患”
③种草肥水:在池内移栽轮叶黑藻、苦草、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数量以能覆盖水面的1/2左右为宜,为蟹苗栖息准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放苗前3~5天,按每亩施放酵素钙肥1.5公斤+六抗培藻膏1公斤+特力钙1公斤,以繁育天然饵料生物,为蟹苗下塘准备适口的优质饵料,并为蟹苗蜕壳补充充足的钙源。
④选苗:详看“关键控制技术四:优选蟹苗”
⑤蟹苗放养:详看“蟹苗放养”
⑥饲料投喂:蟹苗主食浮游生物;而仔蟹开始逐渐转向底栖生活,并转食底栖生物等沉性食物。因此在培育期间,应根据蟹苗及仔蟹的食性变化及时调整食物种类及投喂方法,确保适宜、适口、适量。蟹苗入池后,施肥培育的天然饵料是其主要食物,因此如果天然饵料不足,则应从其他水体捞取红虫(水蚤)进行补充投喂。此外,为确保食物充足,每天按每亩将豆粉、鱼糜蛋羹等糊状饲料配金肽康250克拌匀放置1小时后全池泼洒,并视风向在蟹苗密集处适量多泼。待蟹苗蜕壳成I期仔蟹开始,应根据仔蟹喜在岸边浅水处活动的习性,做到每天沿池边投喂豆饼、麦麸、米糠、水蚯蚓、鱼糜蛋羹等沉性糊状饲料,每亩2.5~3千克,并逐渐增至5千克左右。每天投喂两次,上午投总量的1/3,傍晚投2/3。投喂饲料时按每千克沉性糊状饲料与健长灵10克或活性蒜宝5克拌匀放置1小时后投喂,可健肠胃,促消化,大大减少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明显促进生长,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⑦日常管理:蟹苗过渡仔蟹期间,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防止水质恶化、水温骤变和病害侵袭;其中,坚持勤巡塘是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防范的基本前提。具体要求是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仔细观察水位、水色、水质等变化,认真检查蟹苗及仔蟹生长、蜕壳、摄食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并应在巡塘中随时清除池内残饵和池面杂物,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同时,养成关注天气气象信息的好习惯,提前使用蟹立安和应激宁,预防暴风骤雨或烈日曝晒等极端天气影响;设法清除青蛙、蝌蚪、水鼠、水蛇等敌害的滋生侵袭。此外,针对土池培育仔蟹水温不易控制的特点,应尽量通过及时调节水位来控制适宜水温,并定期(每7~10天1次)用解毒超爽解毒和用新活菌王或黑金神养护池塘水质。具体应视蟹池水位、水质、水温及气候变化,做到适时注水或换水,一般放苗3~5天后,开始加注新水,每天10~20cm,直至水深达到并稳定在60~80cm,此后,视水质等变化进行适量换水;但当发现仔蟹大批蜕壳时,水位宜适当降低,以免因水深压力大导致蜕壳仔蟹窒息死亡。
⑧仔蟹捕捞:仔蟹捕捞的常用方法有水流刺激法、灯光诱捕法、诱饵抄捕法、放水网捕法及徒手捕法等。利用仔蟹喜在上午(8~9时)和傍晚(4~5时)大量附着到水草上的习性,采用抄网抄捕最为实用。方法是:在仔蟹培育池中投放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平时均匀地将饵料撒投在这些水草上,使仔蟹养成群集其上觅食或栖息的习惯。捕捞时,只要用抄网在草下抖动几次,仔蟹即会散落网中而被捕出。采用此法,捕捞数天,起捕率可达85%以上。
2.提高仔蟹培育成活率的技术关键
仔蟹培育,最常出现的问题为仔蟹I期变Ⅱ期困难和大批仔蟹离水上岸。关键原因均会因蜕壳不遂或上岸搁浅而导致大量死亡,严重影响培育成活率。究其原因均与蟹苗质量、环境条件、饲料营养有关。通常,劣质苗往往先天营养不足。这样的蟹苗虽能勉强蜕壳变成I期仔蟹。但在不良环境下已无力完成第二次蜕壳而在蜕壳过程中陆续死亡。至于仔蟹离水上岸,同样源于仔蟹先天不足、体质不壮,加上培育管理不善,未能根据其栖息习性及摄食习性的改变及时调整水质和饲料投喂,致使所投饲料不当,适口饲料不足,残饵增多,底质恶化,水质不良,从而使原本体质虚弱的仔蟹因难以适应不良环境而被迫逃离水体,纷纷上岸,大量搁浅而亡。因此,为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重点抓好以下关键点:①严把种苗关:严格按照“关键控制技术四:优选蟹苗”要求选苗保苗;②严把环境关:定期解毒和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养护水质和底质,确保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深适量;③严把饲料关:做到饲料充足、适宜、适口,不仅可确保优质蟹苗顺利蜕壳,健康生长;而且也能以优越环境弥补先天不足而提高劣质蟹苗的生存能力。其中,不仅抓好培育前期红虫等天然活饵料的培育和投喂尤为重要,而且在饲料中拌喂离子对钙、健长灵和金肽康可提高蟹苗的抗病力和免疫力。
(二)扣蟹培育
仔蟹出池规格一般为3000~5000只/公斤,为了进一步提高成活率,还要将仔蟹培育成100~200只/公斤的幼蟹,即种蟹或称“扣蟹”。
扣蟹培育是当前河蟹养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一阶段,河蟹脱壳次数多达5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特别重要。扣蟹培育多在池塘中进行。
1.池塘建设要领:
养蟹池塘的结构要考虑到河蟹的行动方式是爬行,营底栖生活,要上岸活动,要进行穴居,喜欢安静、清洁、溶氧充足、水草多的环境。因此,要为河蟹的池塘生活营造最适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高效。
①选址:
水源: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鲜,溶氧丰富,未被污染。
水位:要求建池地点水位较稳定;养蟹池水深一般不能低于1米(后期还应深一些),鱼蟹混养的池塘应为1.8~2米左右。
面积与底质:蟹池面积一般为5~20亩左右。根据河蟹打洞穴居的习性,池塘的土质应有利于它掘洞。一般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劣。底部应有一定的淤泥层,但不能太厚,有淤泥就有利于河蟹喜食的摇蚊幼虫、水丝蚓和小螺蚌类的生长繁殖,但太厚的淤泥会使池底通气不良、水质变酸,还可导致河蟹腹部颜色变黄、变黑。一般来说,蟹池的底泥以10~15厘米为宜。
地形:实用面积较大;蟹池设计施工容易;生产管理方便。
饵料来源:要求饵料来源运输方便。其他包括:如交通方便、电力有保证等。
②蟹池结构:蟹池的形状较多,以东西长、南北狭为好,呈长方形,四角要呈弧形。小池长宽比为3:2或5:3,大池长宽比为4:2。这样的蟹池避风向阳,光照充足,对河蟹的活动、栖息和觅食均有利。蟹池中间挖深水区,四周作浅水区,边上筑堤的蟹池:每池5~20亩,挖池内土在周围筑埂。要求埂顶宽1米以上,坡比1:2.5以上,中间深水区面积占2/3左右,池深1.5~2米,能保持水深0.5~1.5米,四周浅水区面积占1/3左右,能保持水深10~40厘米。四周挖沟筑堤,中间开沟做蟹道的蟹池:每池10亩或更大些,边沟宽4~6米,深0.8~1.2米,中沟宽1~2米,深0.4~0.6米,沟内深水区面积占1/3,沟上浅水区面积占2/3,以利于水草的生长和河蟹的活动、吃食及均匀栖息分布。池塘土质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
③防逃是关键
A.严格安装构筑防逃设施:建设防逃墙要考虑河蟹强大的攀爬能力,选用的防逃墙材料应当光滑而坚实,周边既无可供蟹足支撑的锐角向上攀附的基点。池塘四周应插设好塑料板(光滑厚塑料薄膜也可)或其他光滑挡板,最好以一池为一圈。防逃板插设方法是在池埂外按一定距离嵌入土内,将板加固其上,使板与板镶接紧密。防逃板不宜离水太近,板基宜埋入地下20cm,高出地面80cm为宜。防逃板往内斜伸,与地面成75°角,顶端要向内伸出“厂”(或“7”字形倒檐15公分以上,转弯处成弧形角。使河蟹无攀援之处。定期检查防护网,及时修补破损的网片。夜间要加强巡塘,查害防盗。
B.进出水口防逃不容忽视:池塘设高灌低排水系统,在蟹池的两端分设进水闸和排水闸,在进水口要设置0.8厘米网目的网片,防止水草等较大的杂物进入水道,还要设置40目密眼滤水网袋,起到增加滤水面积、阻止野杂鱼等敌害的卵和苗随水流进蟹塘。排水口用铁丝网拦好,并设置网笼,防止蟹顺水逃出。
④人工洞穴的建造:根据蟹有掘洞穴居和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中的习性和为解决蟹自相残杀的问题,应在池塘内建造四面环水、具有坡度、高出水面30~50公分的蟹岛(即土墩和土埂)或在池内堆垒砖、瓦、柳树根和棕片等物建造人工蟹洞。
2.扣蟹培育技术要点:
①清塘消毒→解毒→生物净化:详看“关键控制技术一:健康清塘·消除隐患”
②种草:池底要种植水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均可,覆盖率要在30%左右。水草可为仔蟹提供隐蔽环境,也可作部分饵料,也可在池底放些破碎烂瓦,供仔蟹栖息。详看“关键控制技术二:选草健草”
③肥水培藻:详看“关键控制技术三:健康肥水·保健养苗”
④选苗和放苗:详看“关键控制技术四:优选蟹苗”
放养规格和密度:规格3000~5000只/公斤的仔蟹,每亩可放3~4万只,即8~10公斤。经过4~5个月的培育,出池规格可以达到5~8克,即100~200只/公斤。
⑤螺蛳的放养:详看“关键控制技术五:保健养螺”
⑥扣蟹的饲养管理:扣蟹培育正处于6~9月份的高温季节,摄食旺盛,活动频繁,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投饵管理:当幼蟹长到V期仔蟹时活动能力大大增强,摄食率增加,生长较快,因此,投喂饵料上也应相应作些调整。一是饲料品种要合理,前期可多喂些动物性饲料,中后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植物饲料要合理搭配;到9月中旬再喂一些小鱼、螺、蚌等动物性饵料,准备越冬。二是投喂量要合理,在幼蟹快速生长时,为防止早熟,饵料投喂量在中期应控制在5%以内。三是投喂时间要合理,每天傍晚前投喂一次。四是投喂方法要合理,将饵料用面粉做成颗粒状,均匀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或投喂颗粒饵料,每次投在靠近水面的塘坡上,以便观察。根据河蟹吃食和活动情况,以及天气、水温及水质变化情况酌情调整日投饲量。这样既可节省饲料,减低饵料系数,又能使蟹吃饱吃好,避免饥饿时互相残杀。
水质管理:夏季是高温季节,如果养殖池水温超过30℃,养殖水深应加到1.0米以上。这样可以降低池水温度,减少"性早熟蟹"产生的比例。夏季池水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水色要清。
在炎热的夏天,养殖池里还要移植大量的水草,如水花生,水绿萍等,占水面的70%~80%,池塘移入水草不仅可以降低水温,净化水质,提高水中溶氧,还可以作为蟹的植物性饵料,并且为河蟹蜕壳提供了荫蔽场所,减少自相残杀。7~8月份天气经常突变,或者水质过肥过老,易造成幼蟹缺氧浮头,表现是幼蟹有些大量爬上水草和四周塘埂,轻者夜间出水,重者整个白天都不下水,这时即将脱壳和刚刚脱壳的幼蟹就会死亡,必须引起注意。高温季节应注意预防蓝藻大量繁殖造成缺氧。详看“关键控制技术六:健康养护底质和水质”。
脱壳管理:详看“关键控制技术七:掌握蜕壳规律·防控蜕壳隐患”。
巡塘管理:蟹苗下塘后,应坚持天天值班巡塘,主要观察水质变化和幼蟹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防逃:幼蟹爬逃能力较强,尤其是注新水时,或者是塘埂渗漏水的地方幼蟹会随水而上,顶水或打洞逃跑,特别是刮风阴雨天.更应注意,防止围膜被风吹倒,或由于水位增加塘埂出现漏洞而幼蟹逃走。
防敌害:老鼠和青蛙是幼蟹的敌害,要坚持防范。
防盗:蟹塘要建管理房,日夜有人看守。
防病:在高温季节,致病因子多,易引发各种河蟹疾病,尤其是暴发流行疾病,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⑦扣蟹起捕:扣蟹起捕可以采用流水刺激法:即将扣蟹养殖池中的水排到其他池中,在池底的环沟中放入浴盆、桶、大盆等容器,容器上沿与池地相平,通过不断向扣蟹养殖池中加水、排水,形成水流。利用河蟹喜水流的特点,让河蟹在环沟中爬动而掉到容器中,用网抄捞取收集,如果池底较平,则进排水两三次即可收集80%以上,沼泽地养殖扣蟹,由于水草较多,需经过多次进排水。到后期由于扣蟹较少,则需要经过晾干一到两天,然后加注新水刺激,这样原来在洞中的扣蟹也会钻出洞,爬行中掉到容器中。一般每亩放浴盆1~2个,起捕时注意要及时收集容器中的扣蟹,防止容器中扣蟹太多缺氧而死亡,造成不必要损失。起捕的扣蟹过秤后放入暂养池或越冬池中,也可放入地笼或网箱中短期暂养。在起捕后期可采用挖洞取蟹的办法,起捕到最后尚有部分蟹躲在洞里不出来,可以用铁锹挖开洞口捉蟹。在江浙一带,也常采用水生植物起捕法,将水花生或其他水草放人扣蟹池中,或将扣蟹池中水草割掉聚集成堆,利用扣蟹喜水草的特性,用抄网抄水草,然后把水草中扣蟹抖入网中并将水草移出网,这种方法优点在于不用排干水即可捕捉,缺点是扣蟹起捕不彻底,到后期还要排干水抓捕,在北方不太适用。
3.培育扣蟹的两大难点:
①规格不齐:同时间放养的蟹苗,经5~6个月的生长,规格差异很大,大部分已长成9~10期扣蟹,每只重3~5克,少部分却只有0.3克,像一粒黄豆大小,这些长不大的蟹成为“懒蟹”,懒蟹的成因和预防详看P32。
②性早熟蟹:性早熟蟹是当年投放的蟹苗到秋天就变为性腺成熟的蟹,规格只有20~30克,这种蟹如果第二年作为种蟹来养殖,到4~5月份都会死掉。性早熟蟹的成因和预防详看P46。
八
(三)成蟹养殖
本阶段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如下特点:a.个体增重迅速,绝对生长量大;b.蜕壳次数减少,一般春、秋各1次,夏天两次;c.成蟹摄食量大,对饵料质量要求较高;d.性腺逐渐发育成熟。
1.建塘:
建蟹塘时应选择:a.水源相对独立,养殖密度较小的区域,最好是无污染的纯淡水河流或支流,以减少高温期水质及病源的交叉感染。b.要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若是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保证塘底四周不漏水,交通、电力方便,切忌选择盐碱土壤和沙质土壤。c.池塘四周堤坡不宜太陡,最好推出的坡与水平面成30度角,沟与坂田的垂直深度在80~120厘米。坂田上,根据大小开几条东西向沟。d.进水口与排水口最好是成对角位置布设,并用60目聚乙烯网过滤。排水出口分为上层排水口和下层排水口,以利于表层水温高时和藻类过度繁殖时能及时排出。e.新开的池塘底泥发黄,土壤板结,蓄肥能力差,肥水困难,水草难长,易生青苔,最好进行土壤改良。
须注意的是: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清塘消毒→解毒→生物净化
a.清塘就是排干池水,去除淤泥杂物,消灭敌害生物和有害细菌: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很多养殖户一味追求效果和用药成本,盲目使用虾蟹禁用的高残留、高污染的农药。如菊酯类、有机磷类等。导致池塘水体环境和土壤环境被破坏,严重影响河蟹机体的内分泌和生长发育,造成放苗困难,蜕壳延迟,伤亡大,后期回捕率低。所以,我们建议:最好的清塘方法是排干池水,暴露池底,清除过多的淤泥和杂物。在阳光下暴晒,并翻耕表层土壤,达到消毒杀菌,提高土壤间隙空间的氧气和水分的含量。或者,使用绿康露、百安威、生石灰或漂白粉以及茶籽饼。其特点是:杀菌消毒效果好,对水体土壤破坏小,药性残留时间短,对后期养殖无副作用。同时,合理使用还能起到调节池水的酸碱度,消除池底的还原化、酸化、有机化,增加水体中钙离子含量,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
b.方法与用量:如果是养殖1~2年的蟹塘,池底无太厚淤泥,用漂白粉(含有效氯大于30%)每亩10公斤干法清塘或每亩20~25公斤带水清塘(平均水深1米)。如果是3年以上的老塘,池底淤泥比较厚,用生石灰(化灰溶水)每亩75~100公斤干法清塘或每亩150~200公斤带水清塘。如果是清除野杂、泥鳅、鱼卵等,用茶籽饼每亩15~35公斤(平均水深1米)与水浸泡24小时后加每亩50斤生石灰化水后混合泼洒,茶籽饼的用量可视塘内野杂鱼的种类而增减。茶籽饼施用后,即为有机肥料。消毒除杂后要进行解毒,降解消毒药品的残毒以及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甲烷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毒性,可在消毒除杂的五天后泼洒解毒超爽。解毒3~5小时后,即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卓越黑金神、粉剂活菌王复配浸泡后全池泼洒,分解消毒杀死的各种生物尸体,避免二次污染,消除病原隐患。
3.种草:
水草的种植可遵循以下原则: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间种不同的水草。12月~2月,深沟里面种伊乐藻(吃不败);3~4月,滩面上种轮叶黑藻(节节高、灯笼草);池塘的四周可搭配其他品种如苦草(面条草)。5月份、还要种少量的水花生,水葫芦。水草的基肥可选用健草养螺宝(5~6亩·米/桶)。这里须提醒各位养殖户:扣蟹进塘后,水草的施肥、肥水切忌用复合肥、尿素、碳铵之类肥料,以上肥料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容易导致养殖过程中氨氮过高而中毒,对扣蟹的生存特别是对蜕壳的扣蟹危害很大,容易引起死亡,影响养殖成活率。详看关键控制技术二:选草健草。
4.肥水培藻:
河蟹养殖前期水温低,肥料选不对,方法不正确,池塘水很难肥起来,成功养殖户已认识到养蟹前期肥水的重要性:前期水肥藻相好,对保苗和顺利蜕壳很重要。肥水步骤:a.先进5公分新水源;b.用解毒超爽解毒,因为水里的重金属、药物残留、有害物质限制了肥效;c.肥水培藻:按8~10亩.米用六抗培藻膏1桶+酵素钙肥1包浸泡半小时后全池泼洒,作基肥打底,既安全又高效,如能配合降解灵(3亩·米/包)使用,肥水效果更好。切记千万别用化肥(尿素、磷肥等)和鸡粪或鸡粪发酵的“生物有机肥”肥水。因为用化肥肥水,容易使得氨氮超标导致蟹苗中毒,还会导致底质板结、泥皮滋生和蓝藻大量繁殖。鸡粪中含高抗性和高致病性的致病菌和高残留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致病菌容易趁蟹苗蜕壳活力弱免疫力低时侵入蟹体,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残留会抑制河蟹生长或破坏肝脏;并容易促进腐败菌的繁殖,加速底质腐败、导致泥皮、青苔、蓝藻生生不息。两者都会直接威胁河蟹的健康生长,降低成活率。
勤追肥保水色:在养殖前期,每7~10天追一次肥(追肥时间视水质或水色的变化酌情而定),追肥时按8~10亩用特力钙1包+六抗培藻膏1桶混成糊状泡2~3小时再加水全池泼洒。
5.蟹种放养:
①放养时间:蟹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分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水温较低且天气稳定的时期,是较理想的放苗时期,影响放苗成活率的关键是放苗一周内水体是否稳定,温度低对蟹苗影响不大,东北地区有人放苗选择在冰封期,发现放苗成活率最高,分析应是冰封期水体最为稳定的原因。为保持水体稳定,放养时水位应适当高些。
②放养密度与存在的问题:放养密度的高与低能直接影响河蟹的产量和规格。所以,放养的密度应根据蟹种的规格、商品蟹的养成要求、蟹塘的条件和饲养的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如果蟹种规格是每斤40~80只,要求成蟹出塘规格是150克以上,应每亩放蟹种600~800只;如果蟹种规格是每斤80~160只,要求成蟹出塘规格是125~150克,应每亩放蟹种1000~1200只。以上两种放养密度,如果按照平均回捕率75%计算,前者平均产量每亩160斤。后者平均产量每亩230斤。
由此可以看出,放养密度越大,出塘河蟹的产量就越高,但是规格受到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我们分析,密度越大,河蟹消耗的溶氧就越多;密度越大,河蟹的残饵粪便就越多,分解这些残饵粪便又消耗大量的溶氧。因此造成水体溶氧不足。在长期低氧环境中,河蟹的机体组织利用氧气来氧化糖、脂肪等能源物质的水平就下降,导致河蟹的生长发育受阻,出塘的规格就小,严重时还会导致河蟹死亡;密度越大,河蟹的底栖空间就越小。为了争取地盘和争抢食物,相互之间就会发生打斗,体格强壮的争食就多,体格弱小的争食就少,长期就形成规格不整齐,影响出塘的规格,同时还会造成蜕壳蟹和软壳蟹遭受攻击。
首先要了解水体溶氧的来源,可分为自身产氧、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和外源氧三个方面。所以,就要引进无污染的外河水,进行肥水培藻,种植水生植物,安装增氧设备来建立一个全面的产氧环境。而有了这个产氧环境还必须解决水体中的耗氧环境,水体中的耗氧环境主要是残饵粪便、多余有机物以及浮游植物残体和浮游动物等。所以,要培养一个生态环境。投放一些鲢、鳙,通过鲢、鳙对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摄食作用,以降低水中浮游生物和腐屑的数量;投放螺类和贝类,通过过滤、吸收等作用来净化水质。再利用微生物菌去分解和降解多余有机物,使之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硫酸盐等小分子营养物质,供整个水环境进行良性循环。有了好的水环境,就要解决河蟹的生存空间,池塘的空间主要决定二个方面,一是增加底栖面积,可通过建坡和建礁来实现;二是水体垂直空间,可通过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来实现。
③蟹池套养品种:河蟹生长需要充足的溶氧和稳定的生态环境。在不相矛盾的前提下,只能选择对野杂鱼有影响但又不影响河蟹生长的肉食性品种鳜鱼、杂食性品种青虾、滤食性品种鲢鳙。适当套养青虾不仅能充分利用初期的水体空间,还能利用河蟹的残饵和水中的藻类等饵料资源,少量的鳜鱼可以摄食池塘中的野杂鱼和青虾自繁的小苗。适当的套养鲢鳙可以净化池塘水质,抑制蓝藻生长和浮游动物的繁殖(4月份放养鲢鱼15尾/亩,规格300~350g/尾;鳙鱼6尾/亩,规格750~1000g/尾)。这些品种对水体要求与河蟹基本一致,食性上能够互补,能够共同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不建议套养的品种主要有鲤鱼、乌鳢、黄颡鱼等鱼类。
在河蟹放苗10~15天后,投放青虾苗(10~15公斤鲢鳙),年可获取500~800元/亩的收益。在放养青虾两个月左右(约5月份中旬),再放5厘米左右的鳜鱼苗15~20尾鲢鳙,年可获取200~300元/亩的收益。注意:长途运输的鳜鱼,应将氧气袋缓慢放入池塘,使之漂浮于水面3~5分钟。然后将氧气袋中的鳜鱼和水一起倒入盘中,逐渐加水,鳜鱼完全适应池塘中的水温,然后用护苗露(100斤水放如护苗露3ml)浸泡5分钟后放养。鳜鱼放养应选择晴天,投放于空白地带,不能投放在水草密集处。
④如何提高扣蟹的成活率
a.放养密度要合理:放养密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河蟹的产量和规格。所以,应根据蟹种的规格、商品蟹的养成要求、蟹塘的条件和饲养的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
b.蟹苗到塘口应做抗应激处理。
◇在放苗前5小时全池泼洒纳米氧+护苗露(1瓶纳米氧+1瓶护苗露用4~5亩);注:苗期按上述方法每7~10天使用1次,可有效提高苗的成活率,减少发病机率。
◇蟹苗到塘口后,蟹苗袋放进水里2~3分钟,再拿出放在岸上10~15分钟。
◇放苗第二天全池泼洒降解灵和离子对钙,1包降解灵加1瓶离子对钙可用3~4亩/米。
c.加强蜕壳期管理:扣蟹的第一、二次蜕壳决定了河蟹整个养殖的成活率。养殖户意识到这一点,就应该特别重视扣蟹的第一、二次蜕壳的管理。
蜕壳高峰期应注重补钙、补能量、增氧;为预防蜕壳难、蜕壳不遂以及蜕壳后遗症,在蜕壳期按3~5亩用纳米氧1瓶和特力钙1包混成糊状泡30分钟再加水全池泼洒。
d.养护和稳定水质:定期按5~8亩用六抗培藻膏1桶+新活菌王1瓶加水稀释混匀后全池泼洒,不仅能长效稳定水质,特别是能消除和防控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能防倒藻、抗应激,能防泥浊和浑浊,能稳定pH。
e.解毒净水:适时使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配沸石粉或干净泥沙混成细粒泼洒或开增氧机泼洒,可消除水底中的重金属,以净化池塘养殖水体,消除中毒因子。
f.底质养护不容忽视:每7~10天按3~4亩用粒粒神1包+六控底健康1包养护底质,可有效降解有机物,增加底氧控制病原。
g.加强营养:3至5月份,喂料宜“精”。投喂高档全价河蟹配合饲料,同时将金肽康和酶解多糖各按1%与饵料混合投喂.每天1次,可提高河蟹的活力和免疫抗病能力。
6.水质和底质的管理
蟹对水质的要求
a.溶解氧:池水中的溶氧,70%以上是由藻类和水草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池塘中的溶氧有四个变化规律:
◇昼夜变化:白天含氧量高,下午2~4点往往达到饱和,夜间减少,至黎明前最低。
◇垂直分布:由于水体上层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往往溶氧比下层高得多,而下层由于池塘受风面小,上下层又不能很好对流,使下层溶氧很低。一般日出后上下层的溶氧差逐渐增大,到下午氧差最大,日落后逐渐减小,清晨氧差最小。
◇水平变化:由于风力作用,下风处浮游植物多,白天下风处溶氧比上风处高,晚上则相反。
◇季节变化:池中溶氧最高多在夏季和秋季,最低也出现在夏季和秋季。
水中充足的溶氧对河蟹非常重要,加之河蟹在池底爬行生活,对池水的上下氧差尤为敏感。河蟹在水中溶氧达到4毫克/升以上时,摄食旺盛,饵料系数低,生长速度快,过饱和溶氧一般对河蟹没有什么危害,当水中溶氧降至2毫克/升以下时,河蟹摄食量减少;降至1毫克/升以下时,河蟹停止摄食,反应迟钝而爬出水面至坡上,埂上或蟹礁上,从口中吐出较多混浊的泡沫。
b.pH值: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pH不仅可以指示氢离子浓度,也可以间接地反映水中二氧化碳、溶氧、溶解盐等,一般来说,池中二氧化碳越多,pH值越低,对河蟹生长越不利。因酸性环境会使pH值下降,减低其载氧能力。河蟹在酸性环境中对低氧的忍受力和摄食能力均减弱,并影响其甲壳钙质沉淀,这时表现为不爱活动,畏缩,新陈代谢急剧降低,摄食少,消化也差,生长蜕壳受到抑制。河蟹喜欢在微碱水中生活栖息,池水的pH宜控制在7.5~8.5之间。
c.硫化氢:硫化氢是有毒的气体,较易溶于水,对河蟹有害。
硫化氢是在池塘缺氧时,由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的。即池中溶氧缺乏时,就有硫化氢产生,相反,池中溶氧增加时,硫化氢即被氧化消失。硫化氢迅速氧化时,大量消耗池中的溶氧,1毫升硫化氢氧化需要从水中吸收1.4毫克溶氧。一般水中硫化氢浓度达到8~12毫克/升时,鱼和河蟹就会死亡。防止硫化氢产生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水中溶氧的含量,避免底层水缺氧而发展成厌氧环境。因此,放蟹前清除多余的淤泥也很重要。
d.氨:河蟹对氨极为敏感。池中的氨大多是由于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产生。水生动物代谢的最终产物一般是以氨的状态排出。氨的毒性很强,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河蟹的生长。
河蟹对水质要求高,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池水清新,透明度在40~50厘米,pH值保持在7.2~8.2,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蟹池每10~15天左右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3以内,一年四季做到“春浅、夏满、秋勤、冬深”,一般地说,3~5月份池水控制在0.5~0.6米,6~8月份池水控制在1.2~1.5米,9~10月份池水控制在1米左右。根据河蟹最适生长水温15~30℃、水温超过33℃以上时便停止生长的特性,高温季节应注意适当加深水位。
蟹对底质的要求:
池塘是典型的底栖类生活习性,如果长期生活在缺氧或低溶氧和底质污染的环境下,河蟹的活动能力会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河蟹的生长。一方面,底质中的有机质在水温升高后大量分解,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还会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河蟹夜间频繁上岸爬草,并口吐白沫。轻者影响生长,造成河蟹规格偏小,售价偏低,重者导致河蟹缺氧泛塘,甚至中毒死亡。另一方面,养殖池塘底质也是改变河蟹体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河蟹体色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随着生活环境改变而改变。蟹池底质以黄色壤土为好,养出的河蟹与湖泊产出的相似,青壳白脐、金爪黄毛,肉质品味好;黑色底质养出的河蟹,甲壳灰黑,腹脐灰白并有黑斑,肉松味淡,商品价值低。定期用六控底健康改良底质和用纳米氧增加底氧,不仅能避免河蟹上岸爬草、黑鳃、纤毛虫现象,而且水质清爽、底质洁净,溶氧充足,促进河蟹生长,降低饵料系数,而且青壳白脐,品质好规格大效益高。
水质和底质调养:详看“关键控制技术六:健康养护底质和水质”
八
(三)成蟹养殖
7.饲养管理
①河蟹生长每阶段的饵料营养搭配
河蟹的消化系统很强,味触角发达,食谱广泛。但是河蟹的肠道很短,对食物营养的吸收比较差。所以,河蟹比较贪食,不断摄食饵料补充能量。但是一次只能摄食少量饲料。如果一天投喂一次料,河蟹短时间吃不完,就会在池塘底部溶散分解,乃至发酵,河蟹不宜摄食。成为其它生物,尤其是螺蛳的饵料。所以,养殖户在料台上看到成堆螺蛳趴在料上滤食,认为河蟹吃剩了。其实是河蟹在颗粒料溶化散开之前没来得即全部摄食。所以看料投喂要善于总结,做到少量多餐,精粗搭配,全价料与单价饲料交替投喂,满足河蟹摄料的开口性和适口性以及每个个体生长的需求性。少量多餐、多品种投喂可大大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降低饵料成本,减少未吃完的料在池底滋生细菌,污染水体。
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靠人工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投喂应遵循以下原则:
精:3~4月份,池塘水温比较低,蟹苗又经过越冬期的减料和停料,体质比较虚弱,新陈代谢较慢,摄食量少。所以,此时要对河蟹投喂营养丰富的精饲料补充能量,尽快恢复体质,为蜕壳打下基础。投喂时,饵料营养要做到循序渐进,蛋白质含量由低渐高,以防河蟹开口后,机体对高蛋白饵料的不适应和不吸收。先用低蛋白颗粒料拌酶解多糖或虾蟹活力素投喂,待河蟹吃料正常、活力增强后逐渐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到38%以上。
5~6月份,池塘水温一般在15~28℃之间,是河蟹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也是河蟹生长的高峰季节。此时,河蟹的吃料好,对营养的需求全面。在保证充足饵料的同时,关注河蟹对营养的吸收和转化。高蛋白和高脂肪的摄入,并不是在河蟹体内能被高吸收和高转化,相反还会引起河蟹的肠道疾病和肝胰脏疾病,引起内分泌失调、活力下降、生长停滞。因为高蛋白的饵料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等对河蟹生长不利的成分,造成河蟹肝胰脏的负担,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河蟹对饵料营养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所以,在投喂饵料时要注意添加多种维生素、微生态制剂,如虾蟹多维、健长灵、酶解多糖、保肝促长灵等。促进河蟹的消化吸收,增加免疫能力,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辅以投喂植物性蛋白饵料,如“豆类”等。植物性蛋白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很低,其中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被河蟹更好地吸收利用。
粗:7~8月份,高温季节,池塘温度达到28~35℃,河蟹机体的新陈代谢变快,摄食量增大,生长速度加快。此时,河蟹饵料营养的搭配要科学合理,以低蛋白饵料与离子对钙、健长灵、酶解多糖、金肽康混合投喂,配合植物饵料,如煮熟后的玉米、小麦等。避免因过量投喂高蛋白的饵料造成河蟹肝胰脏对富余营养的大量储存,而提前催生河蟹性腺的发育,形成性早熟以及引起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同时,减少高蛋白的投喂量,也是防止池塘底部的残饵粪便在高温季节发酵,消耗大量溶氧并释放大量含氮的有毒物质,引起水草、青苔腐烂,蓝藻爆发。
荤:9~10月份,气温早晚凉,河蟹进入生长成熟期,食物范围和食量均增大,为最后一次蜕壳和生殖回游储备能量。此时,对河蟹要进行营养强化,以动物性饵料(不低于投饵量的60%),拌活性蒜宝、本草大康、金肽康投喂为主。辅以投喂高蛋白颗粒料和植物性饵料,满足河蟹增膘育肥的营养需要。
在为河蟹投喂饵料时,坚持每天投饵2次。如果加喂冰鲜鱼,须用活性蒜宝与颗粒料拌匀放置30分钟后投喂。上午8~9点投喂饵料总量的30%,傍晚5~6点投喂饵料总量的70%。坚持每日检查吃料情况,控制投饵总量。投饵量以投饵后1.5~2小时基本吃完为标准,不得过量投喂。投喂时要沿池塘四周将饵料均匀投在浅水区,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及河蟹摄食情况,做到晴天多投,阴天少投,水温低时少投,蜕壳时多次少投;闷雨天不投,水质恶化时不投,发病伤亡时不投。
②蟹池投饵应遵循“四看四定”原则: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若是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质:饵料要求新鲜适口、蟹喜食、营养价值高。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植物性饵料要求无根、无泥、无黄叶。不投发霉变质饵料,不投粉状饲料,应投小块状或煮熟的麦粒、黄豆、玉米等,配合饲料必须轧制成颗粒状,在水中能成型5小时。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投喂配合饲料以存塘蟹3~5%计,冰鲜鱼以10%左右计,具体投喂量应看第二天投喂区是否有剩料,若有则适当减少投喂。若池水混浊,应分析原因,适当增加投喂鲜鱼。
◇定时:河蟹白天常隐蔽在阴暗地方,黄昏、夜间才出来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在傍晚投喂,如水温15℃左右,每隔一天投喂1次;如水温20℃以上,每天投喂1次。早期在傍晚5~6点,选择浅水区投喂,高温季节在傍晚7~8点,选择稍微深水处投喂。
◇定位(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饵料应投在饵料区。刚开始时大部分投在岸边浅水区,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以后则大部分投在池坡或水草处,因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需均匀投放,投饵面应尽量扩大到整条池坡,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须提醒的是: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
8.河蟹养殖的病害防控
1.加强夜间管理,防控病害隐患:病害发生在夜间,而发现在白天。
清明前后,昼夜温差大,生物,化学,物理多重耗氧导致溶氧低,有毒(亚硝酸、氨氮、硫化氢、重金属等)有害(各种致病原)物超标,而这样的水质环境易使蟹苗产生应激从而导致活力和免疫力下降,致病风险增大。因此,在放苗后,建议按3~4亩将降解灵1包+离子对钙1瓶或按5~6亩用纳米氧1瓶+降解灵2包在晚上10点后开增氧机混后泼洒。以解决缺氧和应激。
2.防控转风、温差、阴雨等因素导致倒藻转水:首先,应主动看天气预报,注意相关气候变化,主动做好倒藻转水的预防。提前按8亩用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钙1包+降解灵2包混成糊状泡1小时后全池泼洒。这样处理可有效减轻或消除蟹苗应激反应,控制或降低致病率。
3.白天可泼洒活性蒜宝每1瓶泼2亩(还可按每公斤料添加10克拌料投喂,以提高肠胃消化和抗病毒功能)。也可泼绿康露每瓶3亩。活性蒜宝和绿康露既可抑菌抗病毒,还可善水质。两产品均不会对养殖对象产生刺激。
9.巡塘和防逃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特别是下雨天和换水时更要注意。观察水色,注意蟹的活动、脱壳、生长、水草变化等情况,在河蟹性腺发育丰满、价格合适时可流水捕捞。
10.成蟹捕捞
河蟹的习性给捕捞带来了不少困难,一是穴居,使在捕捞上增加难度;二是池底爬行,使其在与捕捞水层中游泳的鱼类有区别;三是若捕捞时间迟易逃逸,而捕捞过早性腺又没有成熟;四是残剩在池中河蟹由于性腺已成熟,至次年4~5月自然死去,造成经济损失;五是干池捕捉除易发生折断步足外,还往往使蟹腮腔中聚集淤泥,离水后死亡。一般来说,池养河蟹的捕获时间要适当提前,在成熟蟹的比例占80%时开始捕捞,捕捞后采取室内暂养或竹笼暂养等措施。一般在10月捕捞为好,若延迟到10月底至11月上旬,河蟹由于性腺成熟的躁动,沿防逃墙乱爬,除易逃窜外,也会为老鼠等敌害提供可乘之机。
池塘养蟹常用的捕捞方法有四种:
⑴放水捕蟹:利用河蟹生殖洄游和顺水爬行的习性,在蟹池出水口装上蟹网,通过放水进行捕捉。
⑵徒手捕捉:利用河蟹夜晚上岸活动觅食的习性,组织好人力,备好电筒、蟹篓、蛇皮袋等,在蟹池岸边捕捉,通常在夜晚11时左右进行。
⑶干池捕蟹:将池水放干,夜晚当河蟹全部出来后进行捕捉。
⑷工具捕蟹:如养殖池塘较大,则可在蟹池内安装蟹簖、地笼等工具进行捕捉。
附2:商品蟹的感官指标
体色:背部:青色,青灰色、墨绿色、青黑色、青黄色或黄色等固有色泽。
腹部:白色、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灰色、黄色甲壳:坚硬、光洁,头胸
甲隆起。
螯足:一对螯足呈钳状,掌节密生黄色或褐色绒毛,四对步足,前后缘长有金色
或棕色绒毛。
蟹体动作:活泼有力,反应敏捷。
鳃:鳃丝清晰,无异味,无异臭味。
11.河蟹养殖回捕率低的分析
目前,河蟹的养殖回捕率都在60~70%之间,普遍比较低。让养殖户感到疑惑的是,从放种到后期回捕均未发现损伤。河蟹哪去了?毫无疑问,在养殖过程中河蟹死亡了。之所以我们看不到,是因为大部分河蟹在池底或水草丛中死亡,尤其是第一次蜕壳时。在死亡后河蟹随即被同类捕食或肢解,剩余残体又被微生物和浮游动物慢慢分解消化。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河蟹的伤亡数量无法准确统计。只有总结各阶段河蟹伤亡的原因和问题,科学养殖,科学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回捕率。下面我们就对容易造成河蟹伤亡而被养殖户忽略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
①蟹种的优劣是养殖成活率的关键
选购蟹种时,对苗种塘的管理情况和水质情况以及蟹种的健康指标要全面了解。A.在同一塘口的蟹种,群体规格是否均匀。如果规格不整齐,蜕壳期就不会同步蜕壳,就会发生体格大的蟹种残食体格小的蟹种。尤其在饵料不足和软壳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B.蟹种的体色是否一致。健康的蟹种应该体色一致,整洁光亮,无附着物。劣质蟹种体色深浅不一,体色透明呈土黄色的病蟹、体色较深呈灰黑色的老蟹以及体色呈墨绿色或青色的早熟蟹参差不齐。C.蟹种体型和活动能力是否强而有力。要选择五对胸足匀称细长、坚硬饱满无断足,指节无磨损、鳌足的指节嫩白。蟹种翻身迅速有力,趋向明显。
②蟹种放塘时不科学造成伤亡。
蟹种放养前,先肥水培养藻类。然后,取蟹种塘口的水和放养塘口的水进行水质指标的测试对比,相差太大要及时调整。待水质指标基本吻合后,才能试水放种。具体步骤是,先将购回的蟹种进行浸泡消毒和抗应激处理,最好用生物消毒如噬菌皇、护苗露。然后将处理好的蟹种放入池塘中浸泡2分钟后提出水面,静置5分钟再放入水中,如此反复2~3次后,打开网袋将蟹种均匀投放在水岸边,让其自行爬入水中。
③蟹种放塘后的水质管理和饵料投喂出现问题造成伤亡。
蟹种下塘后,在新的环境下,有机体的内环境需要调整,以适应新的饲养环境。在苗塘时,经过1年的饲养,水体基本趋于富营养化,透明度很低,水位较深,池底温度稳定。而新的池塘中,水位较浅,池底温度变化大,水体往往比较清瘦,清澈见底,加上清塘后的土壤和水体中的药物残留,使得新的养殖环境与苗池的水体环境以及水质的物理指标相差过大,超过了蟹种的忍受能力。另外,蟹种下塘后,为了追求蟹种的生长速度,大量投喂高蛋白的颗粒料。忽视了天气和水温对蟹种的影响,以及蟹种自身的机体需求。此时一般水温比较低,在5℃以下蟹种几乎不开口吃料,投喂过量后会造成浪费、破坏水质,滋生细菌。水温超过5℃时,蟹种才逐渐开口,少量进食。而经过越冬期的蟹种,机体内新陈代谢速度较慢,所有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储存处于透支状态,尤其是体内多种蛋白酶和维生素的缺乏。使得蟹种很难消化吸收高蛋白的颗粒饲料,造成营养不良,在第一次蜕壳时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