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汉中城固的戴铭恒花光自己所有的积蓄,在秦岭南坡上凿了一个570多米长、7.5米宽的大山洞,在那里,他完成了一件延续一个物种生存的大事——活化石娃娃鱼的人工驯养与繁殖,被人们称为陕南的“娃娃鱼之父”。
7年后,戴铭恒不是忙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就是在全国各地叫卖自己的娃娃鱼。在戴铭恒们的带动下,这个拥有亿万财富的山洞闻名全国,汉中也走上娃娃鱼复兴之路,成为全国最大的娃娃鱼养殖基地。
从5千尾到50万尾:个体驯养的奇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处秦岭以南的汉中是全国野生娃娃鱼大鲵最大原产地和优生区。汉中仅城固一县就拥有野生娃娃鱼(学名大鲵)15万余尾,陕西外贸尚在组织娃娃鱼出口。
上世纪90年代,陕西大鲵遭受有史以来最大劫难,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近乎疯狂的人为捕杀给陕西的大鲵资源、野生种群数量造成损失超过60%,海拔800米以下的山涧溪流里基本绝迹。到2000年,城固的野生娃娃鱼数量不足5千尾。物种数量的减少让娃娃鱼从经济类水生野生动物成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娃娃鱼繁殖因受雌雄性发育不能同步成熟和特殊气候地理环境限制,其繁殖一直是世界水生物科研界的一大难题,这也是制约娃娃鱼保护与发展的关键。”198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戴铭恒算是“科班出身”,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疯狂捕捉野生娃娃鱼时,他就搞起了人工养殖。
从在屋子里家养,到在小河道里放养,经历几次失败后,戴铭恒在秦岭南坡上的一个溶洞里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场所:“山洞里黑暗、潮湿阴冷,正是娃娃鱼繁殖的好地方。”2002年,戴铭恒倾其所有,在一个570多米长、7.5米宽的大山洞里,放水养娃娃鱼,这是当时城固唯一一家娃娃鱼驯养繁殖场。
在暗无天日的山洞里,戴铭恒不像是个商人,更像是个科研专家,他潜心研究的娃娃鱼人工受精和繁育技术科研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7年这一成果获得了陕西省水利厅一等奖、陕西省科技厅三等奖。
“事实上,2005年时城固县的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就有所突破,繁殖门槛的降低让其他人也有了进入这个领域的可能。”主管娃娃鱼保护和开发的城固县水产站站长余鹏说,“到了2007年,城固已经有了8个养殖场,甚至建成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恒温坑道大鲵养殖基地。”
这似乎成了汉中娃娃鱼发展的一个规律:先是有商业头脑的个人投资者建设大鲵驯养繁殖场,对大鲵在原生态、仿生态和全人工控制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构建、亲体培育、产卵繁殖、种苗培育等技术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与创新,然后带动更多的投资者加入,呈现出了汉中大鲵驯繁事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汉中的娃娃鱼驯繁场点密集,繁殖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四大产区遥遥领先。养殖总量占全国的40%左右,拥有的种群规模已达50万尾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种鲵培育供应基地,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最大的商品鱼养殖基地。这种模式也成为陕西目前为止确保大鲵存活并有效增加种群数量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开放?不开放?这是个问题
现在,戴铭恒一年能卖两万尾娃娃鱼,保守的收入有六七百万元,人们只能感叹于戴铭恒的商业眼光精准。“我不愁没有市场,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把这个产业做得更大。”从2004年开始,想要“做大”的戴铭恒就想走与农户结合的路子,“我们场地毕竟有限,以繁殖鱼苗为主,当时就想如果农户能帮我们养育娃娃鱼,这样两家都能赚钱。”
秦巴山区纯净的溪流是水生野生动物最佳栖息地,也为山区农户饲养娃娃鱼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按照娃娃鱼管理的有关规定,必须要有娃娃鱼的驯养繁育许可证和经营利用许可证,才能驯养和贩卖娃娃鱼,而这两个证只有省级主管部门才能办理。这个门槛阻碍娃娃鱼进一步扩大规模。
个别资源丰富的产地提出了开发大鲵资源振兴山区经济构想,开始一些争取主管部门的合法性认可的尝试。2007年,汉中市出台了“土政策”:农户只要到汉中市水利局登记办理“养殖登记证”就能代养娃娃鱼,大大简化了农户饲养娃娃鱼的准入门槛。
松了绑之后,散养娃娃鱼成了中高山区农户一个增收的重要来源。到2008年已有1000多户农民从戴铭恒那里购买鱼苗饲养娃娃鱼。“等三四年之后,娃娃鱼长大了,我们再把娃娃鱼收购回来。”戴铭恒说。
2006年汉中就把大鲵养殖确立为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项目之一,大鲵人工养殖成为全市特别是中高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到2008年大鲵驯繁场有500多家,家庭式养殖户达到3000多家,按照计划到2010年全市大鲵养殖突破1万户,养殖规模达至100万尾以上。
娃娃鱼数量的激增,给戴铭恒出了一个幸福的“难题”:“前几年代养的娃娃鱼如今都能卖了,2009年春节前,代养的农户找我开玩笑说‘老戴,你不能让我们顿顿红烧娃娃鱼吃吧’。”
娃娃鱼的销售必须取得省级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利用许可证,而根据农业部的管理规定,省级颁发的证书,只能在本省内销售,如果要在全国销售还得在农业部办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经营利用许可证。复杂的办证过程让很多娃娃鱼养殖户苦不堪言,“鱼越养越多,看着外头娃娃鱼的价格疯长,我们却受各种证限制卖不出去,急啊!”
“城固比较幸运,10家拥有全国销售资质的企业有5家在陕西,而城固就占了3家。”2006年,城固的张弛加入了这个行业,他的50万尾大鲵基地项目被列为陕南突破重点项目,2009年8月,张弛刚刚从农业部拿到了他的经营利用许可证。也许正是销售渠道的畅通,城固娃娃鱼的养殖量占到了汉中市的30%,而城固的三合乡家庭养殖户就达600多户,养殖数量突破5万尾,被称为娃娃鱼之乡。
事实上,公司+基地+农户封闭的种苗买卖+收购寄养承购销售模式,在短短几年里已让汉中市娃娃鱼的数量成倍增长,而限量的餐桌和少量的观赏鱼销售渠道已经无法支撑企业正常的经营,也存在着打击企业和农户饲养积极性的风险。
随着娃娃鱼的批量生产和伤残商品娃娃鱼的数量剧增,政府的监管与引导相对于群众的驯养繁殖活动又显得乏力与滞后,如何正确应对法律规定,又适时创新行政管理,这是一个十分艰难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陕南大量涌现大鲵驯养繁育活动,群众大量的资金投入已成事实,通过人工措施的干预实际上也新增加了种群数量,政府在大鲵的商业利用方面正面对“放还是不放”的两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