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春季,由鲤科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herpesvirusⅡ,CyHV-2)引起的异育银鲫病毒性鳃出血病在江苏盐城地区暴发以来,已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研究指出将CyHV-2感染异育银鲫,发现其死亡率极高,部分池塘高达100%。介于该病毒为新发现病害,目前尚未筛选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为减缓或控制异育银鲫CyHV-2型病毒病的进一步扩大,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异育银鲫主养区采取了一系列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包括菌藻调控、底质改良、均衡增氧、底排污等调控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笔者于2015年4-7月跟踪了5口江苏大丰斗龙港区异育银鲫精养池塘,并采集底泥,通过变性凝胶梯度电泳(PCR-DGGE)技术比较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塘和对照塘底泥微生物多样性,观察到发病池塘底泥菌群多样性明显低于未发病池塘,从微生物学角度发现了池塘底泥菌群失衡或将与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程度关联性,为异育银鲫鳃出血、大红鳃等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一、样品采集池塘基本信息
选取5个土质鱼塘,池塘的水面积约为30-43hm2,水深1.6-1.7m。将5个池塘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为试验组,即3个生态屏障建设池塘;Ⅱ组为对照池塘2个。试验组在养殖期间实施通威菌藻调控、底质改良及微孔增氧三大技术,各个池塘技术施用、放鱼量及面积详见表1。
二、样品采集与PCR-DGGE分析
采用SoilDNAkit(OMEGA)试剂盒提取底泥样本基因组,操作步骤参考试剂盒使用说明书,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由水产科技公司微生物工程研究室自建,BIO-RADQuantityOne、Biodap等生物信息学软件用于电泳结果分析,计算不同样品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三、结果分析
1、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异育银鲫精养生态屏障建设池塘与对照塘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的DGGE图谱见图1和图2。通过比较DGGE各条带相对光密度,发现:
①在4-7月份养殖周期中,生态屏障建设池塘底泥电泳条带数与对照塘相比,生态屏障建设塘底泥样品中的电泳条带数明显较多。
②对照塘底泥样品图谱条带数在不同月份平均得到条带数显著低于生态屏障建设池塘图谱条带数。
③生态屏障建设池塘底泥样品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的多样性指数H´(Shannon指数:反应样本中物种的多样性)平均为3.35,而对照塘底泥样品微生物群落H´平均为2.46,且在各个月份底泥样品中,生态屏障建塘(A、B、C)H´均值均高于对照塘(D、E),整体呈现出生态屏障建设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对照塘。
表明了通威生态屏障建设措施有利于提高精养池塘底泥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
2、异育银鲫发病死亡率分析
笔者统计了试验期间(4-7月份)各试验池塘异育银鲫的发病死亡情况,以探究精养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差异对养殖效果的影响。表2显示:采用生态屏障建设的三个底泥微生物群落区系多样化的池塘(A、B、C),异育银鲫的死亡率分别为5.65%、1.26%、3.90%,而对照塘(D、E)菌群多样性丰度较低的对照塘鱼体死亡率分别达到了33.38%、12.20%。
此外,从重大疾病的发生情况分析,底泥菌群丰富的池塘在养殖周期中未爆发重大疾病,而对照池塘观察到了CyHV-2鳃出血疾病及细菌性出血病。
四、结论
1、通威生态屏障建设技术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异育银鲫精养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2、精养池塘底泥中丰富的微生物区系有助于减少或延缓异育银鲫的发病或死亡,直接增加养殖收益。
3、建立异育银鲫养殖过程中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监测,对鳃出血或细菌性疾病的爆发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预警功能。
注:相关研究的详细结果已公开发表在《水产科学》杂志上《菌藻调控、底质改良和均衡增氧对异育银鲫精养池塘底泥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
作者: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苟小兰苏艳秋黄丹吴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