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在鳜鱼养殖过程中如何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时间 : 2023-03-21 18:52:16 投稿人 : 诗桃 点击 : 加入收藏

鳜鱼,肉味鲜美,爽滑无刺,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鳜鱼生长速度较快,是淡水养殖中名优经济产品之一。随着鳜鱼集约化养殖的普遍推行,疾病发生已成为发展鳜鱼养殖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鳜鱼养殖过程中如何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 淡水养殖

鳜鱼生活的水体,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在鳜鱼养殖的整个过程中,若水体发生了鳜鱼不能适应的变化,如水温、水质的聚变,有毒物质的进入,致病生物的传染和侵袭等,就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鳜鱼的正常生活,使其生理机能出现障碍,发生疾病。人工养殖鳜鱼很容易发生疾病,严重时,鱼池死亡率超过90%,给鳜鱼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鳜鱼养殖过程中,较常见的、造成危害最大的几种疾病包括:鳜鱼病毒病、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和寄生虫病等。

一、鳜鱼发病原因

导致鳜鱼病害发病的原因很多。主要致病因素是环境恶化,机体抵抗力下降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鳜鱼机体抵抗能力下降等。生物因素有水体内致病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微囊藻等大量滋生。非生物因素有水温的突变,pH值过高或过低,溶氧不足,氨氮污染及药物滥用的不利影响以及过多沉积的淤泥对鳜鱼的致病作用等。

1.非寄生性疾病

非寄生性疾病包括病毒病、细菌性烂鳃病和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性出血病)。特别是近年来的暴发性出血病,对鳜鱼养殖危害极大,终年可见。一般多发于水温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期水温为28~35℃。4~10月为流行季节,6~9月份为高峰期。病鱼离群独游。病鱼体表光滑,鳍条、臀鳍基部充血,肝脏淡红色。鳃丝发白腐烂,常附有污泥和黏液,并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病害而兼有外表出血、腹水等症状。

单纯感染:体表无出血症状,鳃、肝苍白色、肝松脆有出血点,肠内充满黄色粘稠物。

混合感染:同一患病鱼群出现不同症状,或体表出血,或鳃红色,或腹水,或脂肪充血等。共同表现肝苍白色。

鳃霉可见到病原体--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粘细菌则不进入鳃组织内部)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用剪刀剪下鳃病灶附近的鳃丝少许,放在载玻片上,加2~3滴无菌水盖好盖玻片,放置20~3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有许多菌体一端固着,另一端呈描弧状缓慢往复摆动,有些菌体群集成堆,从寄生的组织向外突出,形成圆柱状“柱子”。

2.寄生虫病

危害鳜鱼的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和锚头鳋等。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5~10月为流行季节,6~9月为发病高峰期。

寄生虫对鳜鱼苗种危害最大,常造成大批死亡,是苗种阶段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寄生虫病发生在鳜成鱼养殖阶段,一般是由饵料鱼寄生此虫而传染,或因饵料鱼供应不及时,致使鳜鱼体弱而发生。

根据它们的侵袭部位和致病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侵袭体表的。主要寄生在鳜鱼的头部、眼、皮肤、鳍及口腔内,寄生处红肿发炎,肉眼可见。病鱼先烦躁不安,在水中乱窜,继而游泳无力,不食,消瘦死亡。另一类为侵袭鳃瓣。在显微镜下观察鳃组织,可以看到鳃上有大量的车轮虫、指环虫或大中华鳋等破坏鳃部组织和鳃丝表皮细胞,使鳃丝浮肿,流出大量粘液,鳃盖张开不能闭合,鳃变暗灰或苍白色,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弯曲和变形。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粘液增多,常不吃食而死亡。

二、日常管理及注意事项

1.加强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各1次,观察鱼类活动、摄食等情况。

2.鳜鱼不耐低氧,易发生缺氧浮头。鳜鱼养殖过程中,一般需在鳜鱼专养池中设置增氧机,每天中午可增开增氧机1~2小时。如遇特殊天气,半夜11点~凌晨1点起开机至太阳出,保证水体溶氧充足是提高鳜鱼种生长率和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3.鳜鱼对酸性水质十分敏感,所以要定期测定pH值,使pH值保持在7.5~8.5之间。在鳜鱼种阶段,如条件允许每周注入新水2~3次,每2周换1次新水。

4.鳜鱼为底栖鱼类,其摄食习性十分奇特,自开食起就终生以活鱼(虾)为食,对死鱼、死虾不感兴趣。因此,鳜鱼池中的死鱼要及时捞出,以免在水中分解、腐化而恶化水质。

5.如果池塘单养鳜鱼,密度大,需饵料量大,因此,需设专池培育饵料鱼。大面积主养鳜鱼很好的解决了因饵料鱼培育池塘不足的问题,在鳜鱼种放养前15~20天,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在池塘中培育前期饵料鱼,一般可投入饵料鱼苗50~100万尾/亩。鲢、鳙和鲮鱼等均为鳜鱼所喜食,其中以鲮鱼适于密养、易于控制生长速度、又容易被鳜鱼捕食为最好。

6.当饵料鱼规格长至15cm左右正好为鳜鱼下塘的适口饵料。为了保证投喂的饵料鱼规格适宜,要经常检查鳜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对饵料鱼的生长及规格,采用调整密度和投喂量来控制,一般饵料鱼的规格为鳜鱼体长50%左右,或体重为鳜鱼体重的1/8~1/6为宜,保证饵料鱼与鳜鱼同步生长。在鳜鱼池的饵料鱼稀疏之后,要及时补充投喂饵料鱼,一般每5~7天补充饵料鱼20~30kg/亩。

7.鳜鱼对鱼药较为敏感,一般情况下不用药。即使用药时,应低剂量使用(可参照常用鱼药慎重使用)。

三、防治方法

1.预防:

(1)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不要直接施用未经发酵的动物粪便。

(2)鱼种放养前,用20ppm高锰酸钾液浸洗15~30分钟(水温10~25℃)。

(3)发现鳃上有寄生虫时,应及时杀灭(套养黄颡鱼30尾/亩,能吃掉部分锚头鳋)。

(4)病害流行季节,采取隔离,加强管理,减少病原传播。定期使用“蜜极”10~15亩·米/kg,隔天用“爽水保”250g/亩·米+“靓爽”250ml/亩·米,改善水体环境,保持池水清新。

2.治疗:鳜鱼的病害防治要“以防为主”。治疗时,除使用上述水质改良剂外,尽量选择药性温和的中西药物,如“特力碘”500ml/亩·米+“三黄散”250g/亩·米,全池泼洒,连用两天。

(1)“B型多可灭”150克/亩·米+“百汇高铜”50ml/亩·米,全池泼洒。

(2)“神威”15~20ml/亩·米+硫酸铜250~300g/亩·米,全池泼洒。

四、分析和讨论

1.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是由养殖水环境、病原体和鳜鱼三者共同作用。恶劣的水体环境可以导致鳜鱼的不适、厌食以及整体抗病力的下降,病原体就有机可乘,鳜鱼本身体质的好坏也决定了疾病的危害程度,体质弱、抗病能力差的鳜鱼会先感染并发病。

2.在鳜鱼发病时,正确认识鳜鱼的发病特点,采取合适的预防控制及治疗措施,切实有效地降低鳜鱼病害发生率,提高养殖产量。

3.鳜鱼对一些常用的鱼药(如敌百虫、漂白粉等)极为敏感,因此在鳜鱼治疗过程中不能滥用药物,一定要对症下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