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是我国七大淡水鱼之一,2012年产量合计2,450,450吨。鲫鱼产量的前三甲分别是江苏、湖北、江西,其中江苏省的产量约占全国的1/4。自2007年左右,盐城养殖区开始流行一种被养殖户称为“大红鳃”的疾病,2009年开始在沿海滩涂养殖塘大面积爆发,同时扩散至江苏其他养殖区。
“大红鳃”最早可在4月份便有零星发生,流行时间为5~7月,水温为22~26℃,梅雨季节尤为严重。几年来,经多家科研单位鉴定,病原系细菌所致,遗憾的是尚未定种(弧菌类较多),推测该病原菌并非一种,系多细菌联合致病。另有部分系继发鳃霉感染,鳃霉亦是部分病鱼主要病原。
根据个人的经历以及认识,该病症状总结如下:
病鱼行为:呼吸困难、游动无力,常在池塘下风处栖息,使用抄网容易打捞。
体表症状:眼球突出,背部发黑,鳍条末梢发白,尾梢甚;腹部肿大,部分呈淡黄色。
鳃丝:鲜红→暗红(后期)
内脏粘连:
肝脏呈花白或白色,重者类似像猪肺叶,无弹性,甚至糜烂;
胆囊肿大,胆汁黑色;
肠道内无食物,肠内黏膜糜烂。
腹水:腹水呈微黄色或清亮透明,腹水流出后在解剖盘中(或纸张上)2~3分钟后会凝固,呈“果冻”状凝胶,但留在体腔中的腹水并不凝固。
如确定是细菌性大红鳃,治疗建议如下:
内服:杀菌力强的抗菌药物+Vc,例如,恩诺沙星(质量可靠的制剂药,如没有,可用兽用原粉)等;复方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另,以前曾搭配青链霉素或头孢类药物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外泼:弱刺激性药物,例如聚维酮碘或季铵盐碘(注意甄别质量),二硫氰基甲烷的复配药物也曾取得较好疗效。不宜使用二氧化氯、苯扎溴铵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此类药物除了刺激性强,杀藻也厉害,容易形成爆发态势。
囿于个人水平,期待本文抛砖引玉!(注:腹水凝胶图片系引用,其他均系本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