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盐城海大曹峰
一、鲫鱼黏孢子虫简介
鲫鱼黏孢子虫病,是异育银鲫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疾病,主要危害鲫鱼鱼种和成鱼,常见于5-7月及9-10月。黏孢子虫属黏体动物(Myxozoans),黏体动物是一类以无脊椎动物和水生脊椎动物为主要宿主的高度特异化的后生动物寄生虫,一般寄生于宿主细胞外,或组织寄生,或腔寄生;组织寄生时,营养体通常位于宿主细胞间,直至发育到大的孢囊期,孢子在孢囊内发育成熟。
同一种黏体动物对不同宿主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或宿主特异性,同一种黏体动物寄生于同一宿主不同部位引起宿主病理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即黏体动物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与组织向性。
表一、鲫鱼常见孢子虫
二、盐城区域黏孢子虫发病规律
盐城区域危害鲫鱼养殖的黏孢子虫的发病规律:
1、引起鲫鱼喉孢子虫病的洪湖碘泡虫,该病一般有两个发病高峰,5-7月及9-10月,流行水温18-27℃,感染率及死亡率都很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引起鲫鱼肤孢子虫病的武汉单极虫,该病一般只流行于4-7月份的夏花鱼种养成期。
3、起鲫鱼鳃孢子虫病的汪氏单极虫,该病流行期同武汉单极虫,鱼种及成鱼均会感染,流行水温18-30℃。
4、引起鲫鱼腹孢子虫病的吴李碘泡虫,该病一般发生于7-11月份,但无明显的季节性,终年都能发现,近几年的感染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盐城由喉部寄生的洪湖碘泡虫引起的“喉孢子虫病”和由肝胰脏寄生的吴李碘泡虫引起的“腹孢子病”的危害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阶段均可发生。
由洪湖碘泡虫引起的“喉孢子虫病”
由吴李碘泡虫引起的“腹孢子病”
三、黏孢子虫病防治的困难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鱼类黏孢子虫病的巨大危害,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找到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法,因为一旦黏孢子虫在鱼体内形成成熟的孢子和包囊,孢子坚韧的外壳让药物很难进入,几乎目前任何药物对这个阶段的黏孢子虫都没有疗效。虽然黏孢子虫的发育过程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孢子从鱼体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一般为水生寡毛类)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生殖发育为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释放到水中,遇到鱼体即行感染,在鱼体内经过分裂、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和包囊。
黏孢子虫的中间宿主“水蚯蚓”
四、黏孢子虫病综合防治要点
笔者认为黏孢子虫病的防控需针对流行中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结合药物综合防治,根据对黏孢子虫种群生态学(包括“寄生虫—宿主”关系),提出鱼类黏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要点,供大家参考。
1、防治最佳阶段: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要经过宿主寄生、放射孢子虫、营养体和成熟孢子(包囊)阶段,针对水体中感染源的进行杀灭与对鱼体内感染早期阶段的进行驱除与杀死,则黏孢子虫将不能生存和致病。由于成熟孢子(包囊)阶段是最难被药物杀灭的,所以不建议在这个阶段进行防治,而应该在放射孢子虫和营养体阶段进行防治。
2、清除中间宿主: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需要水生寡毛类(水蚯蚓)作为中间宿主,因此,清塘等措施对黏孢子虫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它可以消除水体和底泥中的水蚯蚓和放射孢子虫,甚至可以杀灭水体和底泥中的成熟孢子。
3、发病期避免加水:黏孢子虫的放射孢子虫阶段及其中间宿主(水蚯蚓)可以通过水流传播,(放射孢子不具游动性)。因此,在盐城区域每年的发病期避免加水。
4、交替使用不同药物:根据鲫鱼黏孢子虫发育史中的两个薄弱环节:(1)放射孢子虫阶段;(2)黏孢子虫的营养体时期。黏孢子虫感染鱼体后,首先形成营养体,然后通过发育才形成孢子和包囊。黏孢子虫的成熟孢子有非常坚硬的壳片,药物很难穿透;营养体是一个没有壳片的变形体,鱼体内寄生,用药物内服杀灭比较容易死亡,所以内服是杀灭的重点。
根据盐城区域黏孢子虫病季节动态和流行规律,每年在成熟孢子和包囊出现的一个月前,可进行水体中放射孢子虫和鱼体中孢子虫营养体的杀灭工作。
外用:如阿维菌素、敌百虫等。由于中间宿主难以完全杀灭、且新的放射孢子虫会再次被释放到水体中,因此交替使用不同药物。
内服:常见的内服中药包括百部贯众散、雷丸槟榔散、苦参末,中科所建议青篙末等。
5、加强内服:鱼类黏孢子虫病治疗的根本在于控制其感染强度和黏孢子虫侵染后可能引发的继发性细菌性病害。实践效果表明,西药的效果通常更为直接显著,但对鱼体本身的毒副作用也很明显,因此建议在内服方案中加入海联科3505+蚌毒灵散等保肝药物,或者在内服治疗方案停止时,即采用功能料鲫健康内服一个疗程。
6、为鲫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水质和底质的调节,采用海联科底倍健对塘底进行氧化碱化。进水后,必须少量多次采用海联科3101+藻源素培育池塘水体菌藻。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碳源及水体其他营养元素,维护池塘良好的菌相和藻相。同时,在投饵方面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保证鲫鱼可以充分摄食,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