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疮病
疖疮病又称为打印病,它是鳖整个生长阶段,尤其是稚、幼鳖生长阶段一种危害较大的疾病。
1.病原
该病的病原是点状产气单胞点状亚种,它属气单胞菌属中的一种。其菌种特征与红底板病相同。
2.流行情况
该病的流行季节是5月~9月,有时10月气温较高时可继续流行;发病高峰季节是5月~7月。室内加温养殖期间此病也会发生。该病流行的水温是20℃以上,水温30℃左右此病极易发生。目前在我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省市已发现此病流行,该病从稚鳖到成鳖都能造成危害,但对稚鳖的危害性较大。据报道,体重20g以下的鳖发病率为10%~50%,如不及时治疗,病鳖2周左右就会死亡,2龄~4龄的鳖死亡率也可高达20%~30%。
3.症状与病变
发病初期,病鳖的颈部、背腹甲、背腹裙边、四肢基部尤其是前肢基部和腹缘长有一个或数个芝麻至黄豆大小的疖疮,以后疖疮逐渐增大,向外突出,最终表皮破裂。此时用手挤压四周可压出黄白色颗粒状或浓汁状的内容物,内容物中的某些黄色颗粒易碎,将其放入水中自行分散为粉状物。随病情发展,内容物逐渐自行散落,疖疮自溃,形成一个空洞,但一般未到此地步病鳖大多已经死亡。疖疮出现后,病鳖全身不安,食欲减退或不摄食,体质消瘦,活动减弱或静伏食台,最后头不能缩回,眼不能睁开,衰弱死亡。有的病鳖则因病菌侵入血流,迅速扩散全身,呈急性死亡。有些不死亡的病鳖也因此降低了商品价值。
该病的病理学特征:病鳖皮下、口腔、喉头、气管有黄白色粘液,肺充血,肝脏暗黑色或深褐色,轻度肿大,质脆,胆囊肿大,脾淤血,肾充血或出血,肠道空虚,有丝状充血,体腔有大量的液体。
4.诊断方法
(1)目检根据病鳖体表症状——疖疮病灶,予以初步判断。
(2)镜检无菌法取病死鳖的肝、肾、心血、腹水或未破溃的疖疮内的黄白色粉状物涂片,经革兰氏和美蓝染色后,若发现大小相似,两端着色,革兰氏阴性的杆菌,基本可以确诊。
(3)血清学诊断用疖疮病病原的阳性血清对疖疮病灶的内容物做玻片凝集试验,呈阳性者,即可确诊。
5.治疗方法
①内服外消综合治疗法,采取人工迫食的方式按每千克鳖体重投喂盐酸甲烯土霉素胶囊10万国际单位或四环素0.2g;同时将池水放至25cm~30cm,用40mg/L的土霉素粉浅水药浴,连续2天~3天。一般情况下,病情较轻者可以痊愈,较重者治愈率可达70%。
②用0.01%呋喃西林溶液浸洗病鳖15分钟~30分钟,然后在病灶处涂抹红霉素软膏,或用消毒后的牙签挑出疖疮内容物,再用高浓度的呋喃西林溶液涂抹患处,有较显著疗效。
③利凡诺浸浴。将病鳖予以隔离,挤出病灶的内容物后以1/500~1/1000浓度的利凡诺溶液浸浴15分钟;或用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抗菌药物浸浴病鳖30分钟,药物浓度为每千克水25g。
④用10mg/L的呋喃唑酮浸浴病鳖48小时,连续反复数次。
6.预防措施
①坚持科学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该类病原属气单胞菌,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并常存在于鳖的皮肤、肠道内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中。在环境条件良好时,鳖仅为健康带菌者,不会致病,而一旦条件恶劣,该类病原菌即会大量繁衍,并释放出各种毒素,导致疾病的暴发。因此坚持科学的饲养管理能有效的预防该病。常采取方法是:控制养殖密度(商品鳖养殖以每平方米2只~3只为宜),按照大小规格进行分级饲养,注意雌雄搭配比例,杜绝带伤放养等。
②每半月用2mg/L~3mg/L的漂白粉或30mg/L~40mg/L的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
③保持良好的养殖水质。自然养殖每10天~15天换新鲜水1次,室内加温池每2天~3天换水1次。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