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滨海县海洋林业渔业局 徐琴
在水产养殖中,要消灭一切病原体不现实,但可以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等方面入手,提高鱼体抵抗力,获得事半功倍的养殖效果。主要有以下八种措施:
一、品种优良
到正规有资质的育苗场选用优质、纯正的苗种。要了解其亲本来源、规格、繁育年龄等。优良品种生长速度快,上市规格大,抗病能力强。
二、适当早放
实行早放养,改春季放养为早春放养鱼种(水温7-10℃),使鱼种提早适应环境。由于早春水温低,鱼体不易受伤患病,同时水温回升后即可投喂,鱼体很快得到恢复,增强了抗病力,而且延长了生长期。投放前用高锰酸钾对鱼体进行消毒。
三、合理混养
1、某些寄生虫只能寄生于某种鱼类,别的鱼类对其有免疫力,混养后可使这种鱼的密度减小,寄生概率减少,暴发传染性疾病的几率也随之降低。比如,罗非鱼、鲢鳙能把水中的有机碎屑和部分病原细菌吞食掉,起到净水作用;黄颡鱼可以吃鱼体的寄生虫。
2、将不同活动水层、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各种饵料生物和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有机悬浮物含量,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减少鱼病发生。
四、水质调控
调节好水质,减少浮头,可以有效防止鱼病的发生。定期加注新水及换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使池水的透明度始终保持在20-30cm。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改变水体中溶氧分布状况,去除有害气体。定期使用生石灰改善水质,每10-15d施用一次水质改良剂。
五、消毒处理
1、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可用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或高锰酸钾等药物药浴鱼体,以杀灭鱼体的病菌和寄生虫,并根据水温高低、药物浓度、鱼种体质而灵活掌握药浴时间。
2、水体消毒。定期做好水体消毒至关重要。一般可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和聚维酮碘等药物交替使用,15d一次。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3、料场消毒。(1)饲料消毒:投喂动物性饲料不能用腐臭变质的,螺、蚬等一定要洗净后投喂。水草投喂前应在6mg/kg漂白粉溶液中浸泡20-30min,投喂配合饲料时,可拌入1%的食盐。
(2)食场消毒:①泼药消毒法:用250g漂白粉溶于10-15kg水中,后均匀泼洒食场及周围,并洗刷食台等。鱼病易流行的4-10月每隔10d左右消毒1次,其余时间每隔半月或1个月消毒1次。②挂袋消毒法:将漂白粉装在打孔塑料袋中,每个袋装药100-150g,或者每袋装100gCuSO4、40gFeSO4,每个食场挂3-6个袋,每次连挂消毒3d。一般挂水的上或表层;若有底食性鱼类,则挂深约离池底饲料堆积处20-25cm。
六、“四定”投饵
1、定质。选优质鱼用饲料,应到正规有资质信誉好的饲料厂家购买。饲料要新鲜可口,营养成分齐全,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体,不腐烂变质。
2、定量。每天投饵量要根据季节、天气变化、水质肥瘦程度、鱼的活动情况和鱼体大小而灵活掌握。
3、定时。若每天投喂两次,可在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各投喂一次。如果放养密度较大,每天投喂3-4次。
4、定位。每次投饵时在固定地点,不仅便于观察鱼类动态,检查吃食情况,清除残饵,又便于在鱼病流行季节进行疾病防治。
七、注水施肥
适宜的水体透明度为20-30cm,水体透明度过低,说明水质过肥而光照能力弱,水体溶氧少,此时鱼对饵料的消化率降低,抗病能力也减弱,病原菌繁殖加快,对鱼的生长极为不利,应及时加注新水。
如果水体透明度过高,则表明水体缺少肥分,浮游生物过少,宜施肥。施肥时以少量多次,施无机肥为主,每5-7d施肥1次,施用时要做到适时、少施、勤施,注意氮、磷、钾的搭配。同时定期施用生物鱼肥和微生物制剂,既可以增加肥效,改善水质,又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八、日常管理
养成早中晚巡塘的习惯,看水温定投饵量,看水的透明度定施肥量,看水的pH值调酸碱度,看鱼吃食活动定健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疾病控制在萌发状态。拉网捕鱼、进箱搬运、养殖操作过程中,要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养殖中后期,适时起捕达到上市规格的鱼,降低池内密度,充分利用饲料。
此外,要勤除池边杂草,勤灭敌害及病原中间寄主,改善池塘卫生条件,定期清理及消毒食场,及时打捞水中杂物、残饵和死鱼。做好池塘日志,对投饵、施肥、施药和起捕等情况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