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一)水质
1.水浅水清、pH值高,易得气泡病;
2.水浑水浊、浮游动物多,发病率低;
3.碱度越低,发病率越高;
(二)藻类、水草、青苔。
1.小型藻类为主和蓝藻多的池塘易得气泡病。
2.青苔、地皮多、以水韭菜为主的池塘发病率高。
图为水草产生气泡
(三)天气情况
1.持续晴天易得气泡病。
2.昼夜温差大时,易得气泡病。
3.苗塘封冰期池塘里水花生没有拉掉、伊乐草长势好的池塘,位于水草上面的河蟹,气泡病发病率高。
(四)杀虫、补菌、补肥
用完杀虫药、光合细菌或碳铵、尿素等含氮、磷高而碳源和硫酸根离子少的无机肥后,气泡病发病率高。
(五)矿物质、营养、维生素
缺乏钙、铁、镁、营养、维生素A、维生素D,导致河蟹蜕壳耗时长,蜕壳后从软壳到硬壳时间延长,气泡病发病率高。
二、发病特征
(一)吃料的变化
持续晴天浅水处河蟹吃料差,深水处河蟹吃料好;阴天浅水处河蟹吃料好,深水处河蟹吃料差。
(二)河蟹的表现
1.急性气泡病
前期出现撑爪现象,后期表现为环爪(即抓脚)症状(如图)。值得注意的一点,河蟹中毒时也会出现环爪(即抓脚)的症状,但中毒的河蟹易出现残肢、掉爪的现象,并且阴雨、缺氧天气发病重于晴天。
图为河蟹环爪
2.慢性气泡病
(1)开始时鳃丝水肿(如图),随后破掉,呈现出烂鳃症状。
(2)肝胰脏先肿大,随后脱水萎缩,最后糜烂,形成水瘪子(肌肉组织里也没有肉)。
(3)冰鲜鱼不新鲜或投喂过量,导致河蟹慢性肠炎,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水瘪子(如图)。
(4)傍晚上岸,后半夜上岸很少或没有。
图为鳃丝水肿
图为水瘪子
(三)混养对象的发病表现
无鳞鱼、细鳞鱼先发病;上层鱼先发病,下层鱼后发病。养殖中表现为泥鳅、黄鳝、小蝌蚪、花白鲢、鳜鱼吻部的下颌、鳍条基部充血、出血,最后死亡。
三、处理方案
(一)预防:
1.定期使用“神力碳”提升水体总碱度。
2.使用“好润菌”或“氧生源”+“速立安”稳定水体pH。
3.“好又多”+“加乐福”+“肠轻松”或“绿动力”+“好肝胆”拌料长期内服,平衡集中蜕壳、保肝利胆、防肠炎。
4.注重钙质的补充,蜕壳期外泼“好又多”+“全能钙”。
5.蜕壳期外泼“至尊-95”或“至尊-99”抑菌、防病。
(二)治疗:
1.早期:①“氧生源”+“速立安”稳定水体pH。②外泼“好又多”+“至尊-95”+“好C-100”,连用2次,防止继发感染细菌,同时恢复伤口。
2.严重时:“三黄散”或“黄连解毒散”配合“常威康”或“红福安”拌料内服。
四、防治方案
(一)预防方案
1.合理选肥
切忌大量使用氮、磷含量高的无机肥(如碳铵、尿素等),否则极易造成小型藻类、青苔、地皮等过度繁殖,诱发气泡病。对于甲壳类养殖动物而言(如虾、蟹),一定要选择全溶、营养全面(尤其是钙、铁、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肥料(如“藻润”、“藻得力”),用后不但水质稳定,而且肥料内所含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能直接被虾蟹吸收利用,促进虾蟹蜕壳,缩短硬壳时间。
2.提升总碱度,增强水体稳定性
雨前、雨后使用“好水底毒净”稳定水质。定期使用“神力碳”提升水体总碱度,稳定水质,同时抑制青苔、地皮、蓝藻、甲藻等的过度繁殖。
3.注重日常水质调控
加强水质的生物调控,多使用乳酸菌、酵母菌、解磷解钾固氮菌(“好润菌”)调节水质,减少水体有机质含量,抑制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
(二)治疗方案
1.平衡水体pH值
pH值偏高的“氧生源”+“速立安”1:1,2-3亩或“好水解毒宝”3亩/瓶;pH早晚波动过大的,“神力碳”1-2亩/包。
2.防细菌继发感染
“至尊-95”1-2亩/瓶或“至尊-99”3-4亩/瓶,视情况连用1-2次。
3.稳定水质
使用“好润菌”补充水体菌相,平衡藻相,稳定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