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9月份(白露前后)当年草鱼种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很多,有的池塘甚至全军覆没,严重影响养殖效益。但也有预防的比较好的池塘,笔者根据这些池塘特点并结合以往的跑塘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您参考。
一、深水位,提高水体稳定性
立秋之后,天气不稳定,经常出现昼夜温差大,白天和夜晚水的温差可能达到8-9℃,而水浅的池塘温差也能达到4-5℃,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池塘各种藻类、微生物老化、死亡,池塘出现绿幔子、绿泡子、白泡子等现象。此外,水产动物属于变温动物,若水体温差大,鱼体反复应激易造成体质弱。因此立秋后将水深维持在2米以上,维持水体中下层水温较恒定,减少鱼体应激。但要注意,白露后加水要少量多次缓慢进行。
二、定期改底,预防虫害
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是引起草鱼种死亡的重要诱因。白露前后水温一般在25-32℃之间,这种温度刚好适合寄生虫的生长繁殖。再加上此时昼夜温差大,水浅的池塘极易返底,而鱼种养殖池塘一般有机质多,返底后底部的虫卵被带入水体,易暴发虫害。
因此进入9月份定期7天使用“福地安”改底,减少底部有机质,改善底部环境,抑制虫卵萌发,可有效减少虫害。其次,经常带鱼上店检查,若发现鳃上或体表有较多虫,如需杀虫,请在白露之前做好工作,之后再定期改底,以预防为主。
三、勤下有益菌,减少气泡病
造成当年草鱼种大量死亡的另一诱因就是气泡病。高温后鱼种池塘水一般都比较肥,水色浓绿,藻类多,这种池塘晴天下午能见到“鱼跳”现象,多是因为白天温度高,光照强,藻类光合作用产氧多,造成水体氧气过饱和后发生气泡病,发病严重的还会出现烂尾、烂鳃,甚至继发细菌感染。勤下菌种,如“利饵多Ⅲ”,可培虫控藻,保持水中藻类平衡,维持水色稳定,定期使用可以稳定pH值,减少气泡病发生的概率。
四、内服保健,增强体质
近几年我们将白露前后发生死亡池塘的草鱼种病料寄公司研究所,经检测大多都是感染草鱼出血病病毒,造成鱼种大量死亡的病因主要为病毒,该病毒寄生在细胞内,当前没有药物能够进入细胞杀死病毒,所以各种消毒剂、杀虫药只会刺激加重死亡。经过多年实践证明,维持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加上内服保健,效果显著。因此在白露前后适当减料,同时内服“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促进消化、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