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奴病是由蟹奴寄生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蟹奴属甲壳动物、蔓足目。雌雄同体,寄生在蟹腹部的下面。虫体分二部分,一部分突出在宿主体外,称蟹奴外体,包括柄部及孵育囊,即通常见到的脐间颗粒;另一部分为分枝细管,称蟹奴内体,蔓延到蟹体躯干与附肢的肌肉、神经系统和内脏等组织。形成直径l毫米左右的白线状分枝。
(二)流行情况
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都有发生,且在滩涂养的河蟹发病率高。如将已感染的蟹移至内陆淡水中饲养,蟹奴只形成内体和外体,不能繁殖幼体继续感染。在同一水体中,通常雌蟹的感染率大于雄蟹。从7月开始发病率逐月上升,9月达到高峰,10月以后逐渐下降.在这以后常发现蟹奴体外颗粒变得柔软、透明,有的甚至瘪塌,或仅残留蟹奴脱落后的小黑点痕迹。该病虽一般不引起病蟹大批死亡,但影响生长,病蟹失去生殖能力;严重感染的蟹肉有特殊味道,失去食用价值。
(三)症状
患蟹奴病的蟹,腹部的脐略呈臃肿,揭开脐盖,可看到直径2-5毫米、厚l毫米左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状虫体,感染强度从3-4粒到20-30粒不等;7、8月颗粒较硬,以后逐渐变得柔软;病蟹雌、雄难辨,雄蟹的脐呈椭圆形,近似雌蟹,螯足小而绒毛少;病蟹生长缓慢,性腺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的病蟹到成熟期也看不见睾丸和卵巢,凡被感染的蟹均失去生殖能力;严重感染的蟹,蟹肉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俗称“臭笼蟹”,不能食用。
(四)诊断
只要揭盖脐盖,看到有直径2-5毫米、厚1毫米左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状虫体,即可作出诊断。
(五)预防措施
(1)从无蟹奴感染的地区引进蟹苗,或选择健康亲蟹进行人工繁殖。
(2)在淡水中饲养河蟹。
(六)治疗方法
据贾敬德(1995)报道,可用针挑破白色点状蟹奴外体,然后用每立方米水体放0.8克硫酸铜,药浴30分钟,疗效较显著。